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习作:变形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习作是以“变形记”为话题的想象作文。借由“变形”来转换自己的视角与思维并进行想象与表达的训练。本次习作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习作时可以进行实践运用,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本次习作编排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习作提示。教材从《花之歌》引入,提示学生可以“变得很小”,也可以“变得很大”,并以蚂蚁和路灯为例,简要介绍了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的变化。教材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图中的路灯摇着身子,微笑地注视着身边人、车、房等事物。这些提示有图有文,有引导有实例,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第二部分是习作参考题目。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四个习作参考题目,四个题目所指范围有大有小,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允许学生自拟其他有趣的题目。这几个题目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及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乐于写作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习作的要求。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交换阅读,看别的同学是否对自己所写的内容感兴趣,有什么感受和修改建议。这一过程是实现作文交际功能,产生社会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习作的过程。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编排本次习作的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在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学会生动地表达;二是进一步训练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表达,并分清主次,把重点内容写详细。 二、学情分析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小学生的天赋,关于想象作文,孩子们并不陌生,从小学中段开始,教材都有关于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三年级要求学生尝试着编童话或续编故事,四年级侧重于“故事新编”,五年级要求根据情境编故事。而本次习作较之前的想象作文又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转变自己的视角,将自己“变形”为一种事物,运用“想开去”策略,以第一人称来表达变形后奇妙的经历。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花之歌》后,在立意和表达上可以获得不少启发,可以尝试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习作表达打通,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但本次习作是叙事类文体,而《花之歌》是一首散文诗,所以在习作指导时,除了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以故事的方式写出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这一点可以尝试借助叙事类的习作例文帮助孩子习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能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教学重难点
1.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五、教学设计 A案
第1课时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 回顾《花之歌》,配乐诗朗诵,借此引出话题“变形”。 如果我变成了一朵花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 我是婚礼的冠冕。
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揭题。(板书:变形记)
3.解题“变形”,引导学生感受变化的快乐。 (1)结合教材内容,打开学生思路。
出示: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2)小组交流,确定自己变形后的新身份。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4.拟题指导。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感受、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发现有趣。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2)学生拟题。
【设计意图】用好教材中的素材来解题,以此打开学生思路。 (二)思路点拨,明确变形后的变化 1.学生阅读材料,发现变形后吸引你的地方。
◇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蚂蚁朋友,可能会跟着哪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
◇如果你变成一盏路灯,你将无法移动,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面前走过,你会看到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预设:
◇变形后具有新身份的特点,如“路灯不能移动,却看到了很多发生在路上的故事”。
◇变形后可以拥有很多生活中向往但难以实现的经历,如“探险”。 ◇变形后世界随之发生变化,如“跟蚂蚁交朋友”。
2.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补白,师生评议,挑选出有意思的情节板书,梳理出两条写作思路。
2
经典模板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3.学生交流自己变形后的经历设想,列出写作提纲。 (三)范文引路,学习怎样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1.出示范文。
2.引导学生交流范文谋篇布局的妙处。 预设:
◇注意详略得当。
2
经典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