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目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 名词解释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科学判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报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②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 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④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所有制经济。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P24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P28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P29-P30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统一于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可以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我国多种所有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P30 三、论述题

1、阐述中古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P25-28 2、论述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原因—国情: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P28②公有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质和量的保证p29③混合所有制P30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3、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增量改革: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5、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地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P31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P35&40 三、论述题

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P33 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34 3、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5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根据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它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1

“北京共识”:美国人乔舒亚.库柏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包含了三个重要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2、等级规则: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在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3、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的资产配置权力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

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称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遵循自上而下原则的制度变迁,具有强制性特征。

5、宪法秩序:是指用以确定国家的产权和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因此它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6、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地界定和保护,但受到双重目标的驱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体垄断租金最大化),国家在界定和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7、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P4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从命令-服从的单位逻辑,转向博弈与服从并存的双向逻辑,并将随着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完善,逐渐建立以税制为核心、财权与事权相均衡的法治格局。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制度变迁既不单纯体现为“诱致型制度变迁“,也不单纯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而体现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其主要含义有三层,一是制度变迁领域的动力扩散,二是制度变迁主体间结构的中间扩散,三是制度变迁发展阶段的中间扩散。

8、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方式:即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二、简述题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P40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2

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P43 三、论述题

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40

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P48

第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一、名词解释

1、所有权: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有以下特点:一是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得规定;三是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

2、占有权能:占有权能指人对财产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为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使用权能: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使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收益权能:收益权能是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为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5、处分权能: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者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产权: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2

7、产权制度: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地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自然人企业制度: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9、法人企业制度:根据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方式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它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0、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的组织,全部资产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对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1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共道路等,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学校、医院。

12、基础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特征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13、竞争性国有企业: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二、简述题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P49 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P52提炼 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5

4、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P53 5、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P60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P49&51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P52 3、试述固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P55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P60,几个层次授权问题

第五章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生育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刺激一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参与约束: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对代理人的行为做出一种理性的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低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这个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代理成本:代理机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①向代理人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②代理人追求的非货币物品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③由代理人的决策和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3

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结构,他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

相机治理机制: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叫做相机治理机制。 二、简述题

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地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P64-65 2、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P65

3、简述行政干预下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P69-70 三、论述题

1、从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阐述企业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性P67,不全

2、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P71 3、阐述相机治理机制的基本含义以及基本程序P72-73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P74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P77: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P78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的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4、公共服务均等化P78 :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5、 社会保障P79: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P74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P80(课本不完全)①收入或产品的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及主管生产条件;②P79-80 客观生产条件&主观生产条件 ③还涉及不同生产部门之间。。。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P76-77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答题要点:分配的主体、原则、机制、范围不同。P77-78,课本不全

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公平P79-81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般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来表示。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额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的货币体现。

4

绿色GDP:在GDP地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制度: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宪法秩序:宪法是用以确定国家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制度安排: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可持续发展:①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②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海洋等自然资源和环境。

二、 简述题

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P82

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P82-83 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P85-86 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P87-88 三、 论述题

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P85-86 试论科学发展观P89-9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一、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二元对比系数: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或收入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二元反差指数: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

产业: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狭义的产业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的产业指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与数量比例的关系。

技术进步:指人们在生产中使用效率更高的劳动手段和工艺方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动过程。

“后起者优势”: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二、简述题

1、 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P93-94 2、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P95-96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讨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P95 2、试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P97-98 3、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P99-100

5

43e9a8r3ky37lyd0yjbf83hrt8bf8q008s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