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浅谈党报副刊的消闲性
金庸先生说过副刊是一家报社非常重要的部门,新闻是“攻”的,副刊是“守”的,增加销量,副刊必须做得好,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而现实是,在大多数地方党报,副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起到生命线的作用。外部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多数党报副刊的办刊原则还是走过去的老路子,不肯适应时代的变化,以至于让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作为一名在地方党报工作多年的编辑,窃以为,如果地方党报副刊能放下架子,走大众路线,重视起副刊的消闲性,也许是未来副刊的一条出路。 为什么呢?
首先,副刊本来就是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而产生的。 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当时,美国《便士报》一经出现,就因贴近大众的生活、具有娱乐性而成为人人都爱看的报纸。可见,报纸在向大众传播媒介演进的初始,消闲娱乐功能便如影随形。
在中国的报纸发展史上,文艺副刊从一开始就是承担娱乐消闲功能的具体载体。1897年11月,上海《字林沪报》增出文艺副刊《消闲报》,作为中国最早的报纸副刊,《消闲报》第一次就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
- 1 -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办刊宗旨。当时报纸的读者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洋场才子、封建文人和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多闲暇时间需要打发,《消闲报》就适时而生了。
时隔27年,1924年12月5日,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创办,“副刊”一词被正式使用。孙伏园在创刊号上发表《理想的日报附张》,他认为“报章杂志只供给人以趣味”。之后,他反复强调报纸副刊的娱乐消闲功能,他认为报纸副刊应该做“生活的指导”,但“正当作用就是供给人以娱乐”。 对副刊的发生、起源问题,大部分研究者的基本观点仍是:副刊起源于都市大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所以副刊的功能是为了“消闲”。
其次,在现代社会,副刊的消闲性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大众传播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上世纪80年代之后,报业改革将晚报、都市类报纸推向了市场,副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几度沉浮。而以消闲性功能为编辑思路的副刊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岭南地区一大批文艺副刊的崛起便是最好的例证,其中,以《广州日报》的《每日闲情》、《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南方周末》的《百姓记事》为突出的代表。尤其是《每日闲情》更是以消闲性获得了长足的生命力。该副刊创始于1998年11月,主体是幽默闲情小品,类似于三五友朋在茶楼里的闲聊,话题庞杂,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有
- 2 -格式已调整,word版本可编辑.
浅谈党报副刊的消闲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