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文章阐述了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与主要成效,通过共性与个性分析,对当前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大学科技园目前普遍存在创新主体角色冲突、功能定位模糊、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分析京沪两地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政策、运营模式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依托高校基础作用及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动作用等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提升科技园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创新机制;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1-0093-09
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以及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日益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领域。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并于2001年正式认定22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11年明确提出严格规范大学科技园的管理,通过绩效评价形成退出机制,促进大学科技园间的争先创优与优胜劣汰。2011年初,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绩效评价工
作对象为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011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共同推动下,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2013年1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等9家大学科技园为第九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全国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94家[1]。
本文对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2]和相关政策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对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部分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调研工作。 一、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 现状及主要成效
(一)内生发展规模化,社会服务能力强
2013年,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园区场地面积1002万m2,其中孵化用房326万m2、研发用房187万m2、生产用房336万m2;孵化基金总额8.09亿元,管理机构从业人员2451人,在孵企业7457家,其中当年新入孵企业1809家,师生自办企业1875家,企业从业人员13.36万人,其中接纳应届毕业生1.42万人;截至2012年,累计毕业企业5746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2012年毕业企业817家①。与此
同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机构人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大幅增加。 (二)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分布
截至2012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于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46所高校,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省最为密集。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省级行政区划上的分布,与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总水平相适应,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见表2)。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2年,9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承担各级各类计划项目278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41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9096项,其中,发明专利3830项;批准专利4209项,其中发明专利1328项,购买国外专利172项。2012年在孵企业转化科技成果7490项,转化高校科研成果1892项,在孵企业总收入为209亿元。 二、当前中国大学科技园 发展问题分析
(一)创新主体角色冲突
大学科技园创新体系中,存在着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主体。目前三个主体存在各自职能角色冲突、功能定位模糊的情况。
从政府层面来讲,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中
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外大学科技园相比,具有较大差异(见表3)。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仅仅是创造一种宽松环境,让有志创业者有栖息地,大学不直接办企业;而中国大学科技园一开始就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在大学科技园建设初期,政府的各项政策、优惠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深入,政府所能分配的资源、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出现了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使用效果重复的情况。
从高校层面来讲,目前中国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的投资主体以大学为主,这种模式有利于确保大学的主导地位,使科技园更易于获得学校支持;但是部分大学绝对控股的科技园区运营效率较低,市场化进程迟缓,发展速度受到制约。6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调研数据①显示,由大学控股②的大学科技园占75%,政府投资控股的大学科技园占19%,社会资本控股的大学科技园占6%。
大学控股的园区在管理模式上的特征有:大学拥有主要决策权;园区总经理由大学派出;园区物业产权属于大学的占80%;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的不足10%。这样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大学把大学科技园作为经营性资产进行考核评价。以每年向学校上缴利润作为对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考核指标,则无法引导大学科技园实现既定的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功能定位,
反而造成大学科技园过于追求房租等短期收益,缺乏从事创新服务的动力,导致创新服务能力不足,大学科技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③。
从企业层面来讲,进入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高科技企业。通过多年的建设发现,中小高科技企业在不同阶段对大学科技园的需求也大不相同。在中小企业“从无到有”的初创初期,主要面临来自融资注资、工商注册、租赁场地、用人招聘等方面的困难,迫切需求大学科技园提供专业性强、内容综合多样的企业孵化服务。在解决初创期的困难进入发展阶段后,会面临来自技术和市场的压力。这个时期需要大学科技园提供技术检测、市场开拓方面的服务。在技术、产品方面趋于完善,具有了一定的资金量之后,企业进入升级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有了更进一步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升级换代的发展需求。当前很多大学科技园对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重硬环境、轻软环境建设”的思路上,更多的从事一些基本服务、租赁服务,直接导致园区创新环境建设不足,园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 三个主体的角色不清晰直接导致了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存在着“事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等问题,在国有资产、校有资产、集体资产、个人资产等方面需要明确界定;第二,大学科技园负担过重,不仅要上交学校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