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范文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
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屠苏之解
“春风送暖”同喝“屠苏”没有逻辑关系,而且“屠苏”前有一“入”字(应为“饮”或“喝”等)属于搭配不当。那么根据屠苏的本来含义可以尝试其他解释,看是否更为合适。
查阅《辞海》得知,“屠苏”有三个义项:①酒名。②草名。③房屋;草庵。《宋书·索虏传》:“(拓跋)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杜甫《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仇兆鳌注引《杜臆》:“锦屠苏,天子之屋。”
唐代韩谔《岁华纪丽》的《元日》篇“进屠苏”注:“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含囊进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这篇文献很重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屠苏的各种含义。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知:一是“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二是此
草庵的名医送草药,让人们兑上酒成为药酒,喝下就能避免瘟疫。三是时间是除夕送一包草药,让人们在春节那天兑上酒来喝。这样,辞海里的三个义项就有了很大关联。
查阅更多资料发现,“屠苏”也并不是某间草屋的专名,据汉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说,凡是茅屋都称“专利苏”。那么,屠苏为什么能引申为“房屋”和“家园”之意呢?
其实,“屠苏”是远古时代的语言遗留,“屠”为古越音记音字,发音类舒。“屠苏”当为荼(原始茶)的一种古老的称呼,故其有花草之意。“屠苏”的“草舍”之意,还有: 汉的服虔《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 三国魏的张揖《广雅·释宫》:“屠苏,庵也。” 北宋的《广韵》:“屠苏,草庵也。”
两宋以后的诗人骚客的笔下,“屠苏”作为“房屋”乃至“家园”的引申义却未曾消失。北宋山东籍文士张因写有咏浙南名胜仙都峰的长诗排律《鼎湖》,其中诗云:“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给草屠苏。”仙都峰在缙云县境,这里是古代黄老文化的一个中心,居山里草庵中修参者自古不绝。诗中的“草屠苏”显然是“草庵”了。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籍,临川为古越地。王安石在苏浙一带做过地方官,而他在江宁和苏南等地生活游历的时间最长,将近三十年之久。所以,《元日》小诗就是江南民间生活习俗的现场记录。他在这首小诗中,不仅描述了除夕之夜当地民间喜过春节的古老习俗,还用了“屠苏”这一古意深奥的词汇,其实均是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期待。
如今,我们再来看王安石的《元日》,其中的“春风送暖入屠苏”,应该把这里的“屠苏”译作“美酒”还是译为代表“家园”、“房屋”的“草舍”才符合诗人的原意,想必读者诸君此刻也有判断了。笔者认为,如将此句译为“春天的暖风开始吹进我们的家园”,诗意就畅通了,情感也就更真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