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大全
附带评语 姓 名 课题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单位盖章) 评价项目 教材处理 教学基本功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方法 选择 教学 原则 时间 分配 激发 兴趣 课堂 反馈 课堂 气氛 学生 状态 学习 效果 方法选择是否灵活多样,是否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课堂教学机智如何。 是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体现的如何,教学原则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的课上各环节讲、练、演示、板书及主次内容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精讲多练,加强能力培养。 是否有意识、恰当的运用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上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 课堂秩序是否活而不乱,秩序井然。 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 基础好、中、差学生是否各尽其智,各有所获,均衡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能力发展程度如何。 15 教学 手段 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仪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演示、讲解,演示和讲解能否有机结合, 10 教学 目标 教学 内容 教学 结构 教学 语言 板书 设计 评 价 内 容 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知识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确、恰当、可行。 是否体现教学目标,知识讲解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理解与处理是否具有科学性。 权重 得分 5 10 教学安排的循序渐进性、层次分明性、系统完整性、密切适中性如何。 5 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逻辑严谨,是否运用普通话教学。 板书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工整、完美、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5 5 10 5 5 5 5 5 10 等级与总分 评委签字 备 注 得分: 等级: 评审组长签字: 此表申报中级人员使用;得分90—100为优秀;75—89为良好;60-74为合格,低于60分不合格。本表评委填写签字后直接交学校,由学校上报材料时放入个人申报材料第四分册,无需和本人见面。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
授课教师: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者:________ 评价项目 评 价 指 标 权重 得分 教学 1.目标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目标 2.情知和行为目标结合和谐,可操作,能落实 10分 3.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达标要求 教学 4.知识正确,容量适当,学生能接受 内容 5.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和重点突破 5 3 2 2 2 2 教 6分 6.以教材为例,训练学生能力,指导学法 的 7.教学活动每一节流程结构合理,体现教学思路与学生思维,心理协调,有利于 4 方 教学 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面 过程 8.结构流程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实践 59 8分 9.教学节奏密度适当,时空分配合理 分 10.具有本学科课型特点 11.教法注意提示认知规律和学法指导 教学 12.情景创设恰当、有效 手段 13.问题系列设计严谨,情知有机交融、和谐 10分 14.教法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 教学 调控 15.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有效纠正,完成教学任务 1 2 3 2 2 1 1 4 效果 检测 16.精心安排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活动 8分 17.以师之情唤生动情,师生和谐平等 18.给学生一定消化思考的余地,课业负担合理,轻负2 2 2 高效 19.教态大方自然,语言准确简炼;演示操作规范,指导得法;板书科学、工整、5 教师素美观 质 20. 运用直观教具、现代教学媒体等,使用正确熟练,5 12分 合理优化 21.善于组织教学,能随机调整 教学特色522.在课堂结构创设学境、教法和媒体运用等方面有独特创举,5 分 效果显着 23.全员参与 第23项至27参与 24.有个别学生不参与 项只能选择状态 25.有10%左右的学生不参与 10 其中一个分15分 26.有20%左右的学生不参与 数等级 27.1/3以上的学生不参与 3 6 5 5 5 2 2 7 12 15 2 学 的 方 交往 28.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 面 6分 29.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41 分 思维 30.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状态 31.问题与见解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12分 32.能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展开创造 情绪 33.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状态 34.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8分 35.入境生情,意志得以锻炼 36.情感共鸣的表露自然、明显 综合 评语 评价 2 2 2 1.(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2)注意:不能利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 (3)能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分几组效果可能更佳)
? (4)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2.(1)语速有点快;
(2)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
(5)要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大部分同学参与课堂教学之中;
(6)拓展教学较好。 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 ? (2)教学思路较清晰;
? (3)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
? (4)小亮点1:能创设小活动(不同同学用不同语速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会(验); ? (5)小亮点2:知识拓宽?? 与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接轨;
? (6)注意板书(不能利用屏幕打字代替板书及语言的“深情”表述)。
4.楹联教育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本节课是一节校本课程选修课,教师能利用历 史上的妙对及学生不了解创作的作品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语文 学科的兴趣,还有很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说利用楹联教学把 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合作能力。 5.(1)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课堂教学能根据教学设计,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 (2)能利用学生扮演等活动以及高考题的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3)知识归纳较完整,课堂容量较大。
?? 建议:
? (1)语言节奏、语调要适当控制; ? (2)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 (3)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 (4)点评之前可先让同学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 6.(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较好达到教学目的;(知识 的教育性)
????? (2)建议:
??????? ①应更“解放”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 学;
②应突出语言学科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教学;
③注意控制语言的节奏、语调、“激情”教学(包括肢体语言和使用); ④板书! 7.(1)能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 (2)能让学生利用English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 ? (3)能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 (4)建议:
??? ①教师应加强本身的口语水平,以创设更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②“情感教学”方面有待加强; ③应充分“释放”(解放)(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
????? (5)本节课重在知识讲授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方面能力,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 8.(1)能利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特别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教学设计较好,倘若教学基本技能(包括语调节奏等)再提高一些,则课堂效果将更好; ????? (2)本人思考:…… ??? 9.(1)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较直观突破“工具” )
????? (2)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思路设计并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 ????? (3)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 (4)薄弱环节:板书、课堂把握(分析例) ??? 10.(1)教学设计能按“四位一体”教学法基本要求,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 ????? (2)教学实施(包括节奏控制、多媒体应用、师生互动等)过程很顺畅,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3)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 ??? 11.(1)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垫高);
????? (2)第二个“演示实验”应该做,以验证分析的结果; ????? (3)注意板书的规范性; ????? (4)多媒体的应用不合理;
????? (5)教学基本功尚可,教学思路较清晰,能按教学设计思路实施课堂教学,逻辑性较强,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能利用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气氛较活跃; ????? (6)教学设计较传统,建议把本节课改为探究性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