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应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陈亚燕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20年第1期
陈亚燕
“语文”,叶圣陶先生对它的解释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说的,文字是写的,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言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从说、读、写三个方面说说我的见解。
一、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说”成为常态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运用语文进行表达交流是语文的主要功能,所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说”。但其实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愿说、不敢说、不想说,懂的同学不想说,不懂的不敢说,课堂常常变成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这一现象在高年级特别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思考,在课堂上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乐于表达,敢说、愿说、乐说。
1.创设语言情境,让课堂表达成自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情境,让教学生活化。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语境的感染下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促进表达的欲望。例如我在教《桂花雨》时,如何让学生感受“摇花乐”?仅凭课本上几句话,学生还是停留在纸上的感知。这时我把我拍摄的校园里的大枇杷树图片展示出来,并配以一首小诗《一树繁华》朗诵给学生听。每到落叶纷飞的日子,也是老师们、学生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不仅是落叶飘飞的姿态美,更是可以站在树底下欣赏的那份诗情画意。欣赏了这些图片,我问“为什么大家这么高兴呢?是喜欢落叶吗?”学生有的说“因为落叶颜色红艳,很美”;有的说“因为叶子形状大,可以当扇子”;有的说“因为落叶多,让我感受到一种飘零的美”;有的说“落叶就是我们的校园,落叶美,校园美”等。眼看水到渠成,于是我及时把学生拉回“桂花雨”中,问“作者摇下的仅仅是桂花吗?”由于已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思路也扩展开了,表达的欲望也强了。有的说“摇下的是欢乐”,有的说“摇下的是难忘的童年”,有的说“摇下的是幸福的生活”等。
2.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充满乐趣。有故事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有故事听的课堂,学生的发言都会非常积极,正所谓课依始趣亦生,这“趣”既有乐趣,也有兴趣。我在教五年级第三单元有关民间故事的课文时,采用的就是创设故事情景,让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把学生引导到故事情节中,让他们也成为故事中的人物。例如在教“猎人海力布赶回村劝告相亲们离开”时,为了突出情况紧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情况紧急,如何让乡亲们赶紧转移?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你是乡亲们,你会相信海力布的话吗?”说这话时,我用很焦急的语气,目的是渲染一下气氛,为孩子们说话创造情境。这样的情境与问题一下子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说的欲望。例如《牛郎织女》一文中,“鹊桥相会”写得比较简单,为了充实课文内容,我设置了这样“偷听”的情景:每年七夕,夜深人静,葡萄架下,侧耳偷听,你听到了什么?”起初,学生很腼腆,不敢放开说。于是我请一位胆子比较大的男同学上台与我合作表演。这一情境表演激发了想象力,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问:“牛郎织女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美满生活时,这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呀,这样的日子会长久
吗?织女却常常忧愁,这是为什么呢?知道的赶紧说说。”学生说话的欲望被激发,马上全身
心投入到课文中找答案。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王母娘娘的憎恨,对织女的同情。
3.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斗志。小孩子比较喜欢争强好胜,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学生会很自然地愿意突显自我,表达的心理障碍随之减少。比如在教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我通过组与组选派代表进行比赛,既感性地理解了成语,又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展说话训练,同时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4.创设表演情境,让孩子化身其中。恰当地采用表演形式进行教学,不仅激活课堂气氛,更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理解。在一个开放式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通过表演,不仅语言得到训练,更是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我在教《将相和》时,就是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化身其中。我设计了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负荆请罪”。这些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他们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蔺相如面对秦王时的勇敢机智、大无畏精神和廉颇豪爽、勇于改过的性格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课内理解,课外积累,激活“读”的灵魂
语文教学要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这就离不开读书。没有读书声的课堂就像是没有一滴水的海洋。“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现在的很多课程理念都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读”培养语感,而语感恰恰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所以语文教学要着重通过读引领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想方设法带领他们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智慧感悟语言。针对“读”,课内教学要通过朗读教学,激活语文之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不断积累,充实阅读内涵。
1.课内阅读,以朗读激活语文之美。
(1)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无论是培育还是认识,首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要感受就要浸身其中,也就是要多读。不管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没有感受到,任何知识都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就更别谈语言文字的运用了。因此语文课堂与其听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适时地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形象性,通过语言的描绘,我们往往可以文见其人,身临其境。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只有通过读才能深切体会。读书不单是“口”的任务,它还需要口、眼、脑的协同作战。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学生只有更生动、更真实、更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的魅力。我在教学《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一课,在“朗读诗句,悟情感”时,是这样做的:
一是读诗句,理解意思。分为以下几步:①自由读,读准字音。②全班齐读,注意节奏。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通过读初步理解诗句意思。③指名朗读第一、二句。④师:这两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诗人说“歌舞几时休”?⑤指名朗读第三、四句。⑥师:这两句写什么?“暖风”是什么样的一股风?“游人醉”是怎样的一种姿态?
二是再读古诗,理解情感。分为以下几步:①指名说说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②出示第二句诗,组织齐读。为什么诗人说“歌舞几时休”?这些体现出当时达官显贵的什么生活状态?③齐读“几时休”,读出诗人的痛心疾首、愤恨之情。④“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呀?⑤齐读“游人醉”,读出诗人的指责、担忧之情。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层层朗读及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读准古诗,读出节奏,读懂诗意,悟出情感。
2.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充实阅读内涵。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对小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课堂学习是难以掌握充足的语言文字的。因此,教师须通过多种方法把学生带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课外阅读。
(1)多种方法诱发兴趣,让学生体会读的快乐。你的气质藏在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中,做一名喜欢读书的老师,把你所读的书分享给学生,你会发现孩子们对你是崇拜的,这无形中也促进了他们的读书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课文向学生揭示书籍的趣味,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书籍的选择应多样化,让学生读有益的书。小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不强,书籍的选择往往只偏向于有故事性的书籍。但这样对学生的知识面拓展是不利的,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时,可以以学科教学为线索,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背景式的阅读,寻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进行阅读,还可以进行追踪式阅读,比如对于一些节选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对原文原著进行阅读,这些与学科相关的阅读能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我笔写我心,让 “写”真正活起来
“写”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写话的要求是: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对此,在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语言文字,学会与人交流。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学生一般都喜欢具有一定场景,并且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这样他们可以把自已的情感融入活动中,写起来也就有料可用。比如我在让学生写“春天里的发现”时,开展了一次“找春天”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走到室外,在现实的生活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阳春三月,绿树成荫,暖暖的阳光,温柔的春风,孩子们一下就放飞了心灵,每句话都非常有创意。
2.师生合作,交际互动。有了生活的体验,接着就要让学生把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一开始的表达都是口语化的,有时明明有很多话却不知该如何说好。此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词句的积累,做好说的准备。近几年,我校语文组开展一项活动“相约绘本,与你同行”绘本课,为学生语言表达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周一节的绘本课是学生最期待的,课上我们师生合作,边看边说,边看边想,学生不仅看到精美的图片,也踊跃回答,及时参与到绘本创作中,下课了学生还是意犹未尽。
有了积累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并且敢于表达出所想。此时,教师要认真聆听,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典型语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如何用词,把句子说完整、说明白。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认为他说得怎样?”“他的哪个词用得好?”“你是怎样想象的?”在听完学生的看法后,教师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