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药物治疗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

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的药理作用。

答:药理作用:1、抑制过氧化物酶 活性碘生成↓

碘化酪氨酸缩合↓ →甲状腺激素合成↓

2、丙硫氧嘧啶可抑制外周T4转为T3

3、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对甲亢病因起一定治疗作用。

2、简述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

答: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的副作用有

(1) 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约为10%,严重时可发生粒细胞缺乏症,主要发生在

治疗开始后的2—3个月内

(2) 可出现过敏反应,皮疹发生率为2%-3% 皮疹有多种类型,常见的为粟粒 (3) 胆汁淤积性黄疸、血管神经性水肿、中毒性肝炎、急性关节痛等不良反应

较罕见。

3、简述放射性

131

碘治疗甲亢的适应证。

答:①中度甲亢、年龄在30岁以上的患者;②对抗甲状腺药有过敏反应而不能继续用药,或长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者;③合并心、肝、肾等疾病不宜手术,或术后复发,或不愿手术者;④某些结节性高功能性甲亢患者。

4、简述放射性

131

碘治疗甲亢的禁忌证。

答:①妊娠、哺乳期妇女(131碘可进入胎盘和乳汁);②年龄在20岁以下者;③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④白细胞在3×109/L以下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者;⑤重症浸润性突眼症;⑥甲状腺危象;⑦以往曾用大量碘而甲状腺不能摄碘者。

5、简述放射性

131

碘治疗甲亢的副反应。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

答:病人治疗后会出现甲低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产生机制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答:鉴于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许多药理作用,所以副作用较多,特异质反应也常见。处理和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治疗原发病同等重要。 1. 锥体外系反应

系统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4种表现:

(1)急性肌张力障碍(acute distonia):出现最早。男性和儿童比女性更常见。呈现不由自主的、奇特的表现,包括眼中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张口困难、角弓反张和脊柱侧弯等。常去急诊部门就诊,易误诊为破伤风、癫卓、癔症等,服抗精神病药物史常有助于确立诊断。处理:肌注东莨菪碱0.3mg可即时缓解。有时需减少药物剂量,加服抗胆碱能药苯海索,或换服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2)静坐不能(akathisia):在治疗1~2周后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20%。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易误诊为精神病性激越或精神病加剧,故而错误地增加抗精神病药剂量,而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处理:苯二氮卓类药和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等有效,而抗胆碱能药通常无效。有时需减少抗精神病药剂量,或选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3)类帕金森症(Parkinsonism):最为常见。治疗的最初1~2月发生,发现率可高达56%。女性比男性更常见,老年病人常见并因淡漠、抑郁或痴呆而误诊。表现可归纳为: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初始的形式是运动过缓,体征上主要为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严重者有协调运动的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脸、粗大震颤、流涎和皮脂溢出。处理:服用抗胆碱能药物盐酸苯海索,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应缓慢加药或使用最低有效量。

没有证明表明常规应用抗胆碱能药物会防止锥体外系症状发展,反而易发生抗胆碱能副作用。如果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应该在几个月后逐渐停用。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是盐酸苯海索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

(安坦),剂量范围2mg~12mg/月。

(4)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 TD):多见于持续用药几年后,极少数可能在几个月后发生。用药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女性稍高于男性,老年和脑器质性患者中多见。TD是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运动为特征。其严重程度波运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TD最早体征常是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处理: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预防、使用最低有效量或换用锥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如氯氮平。抗胆碱能药物会促进和加重TD,应避免使用。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有可能逆转TD。 2.其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恶性综合征(malignant 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特征是:意识障碍、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最常见于氟哌啶醇、氯丙嗪和氟奋乃静等药物治疗时。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合并躯体疾病以及气候炎热等因素,可能与恶性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以发现肌磷酸激酶(CPK)浓度升高,但不是确诊的指征。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可以使用肌肉松弛剂硝苯呋海因和促进中枢多巴胺功能的溴隐亭治疗。 (2)癫卓发作

抗精神病药物能降低抽搐阈值而诱发癫卓,多见于氯氮平、氯丙嗪和硫利达嗪治疗时。氟哌啶醇和氟奋乃静等在治疗伴有癫卓的精神病人中可能较为安全。 3.自主神经的副作用

抗胆碱能的副作用表现为: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和便秘等。硫利达嗪、氯丙嗪和氯氮平等多见,氟哌啶醇、奋乃静等少见。严重反应包括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和口腔感染,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时更易发生。α肾上腺素能阻滞作用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以及射精的延迟或抑制。体位性低血压在治疗的头几天最为常见,氯丙嗪肌肉注射时最容易出现。患者由坐位突然站立或起床时可以出现晕厥无力、摔倒或跌伤。嘱咐病人起床或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剂量增加应缓慢。处理:让病人头低脚高位卧床;严重病例应输液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升压,禁用肾上腺素。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

4.代谢内分泌的副作用

催乳素分泌增加多见,雌激素和睾丸酮水平的变化也有报道,妇女中常见溢乳、闭经和性快感受损。吩噻嗪可以产生妊娠试验假阳性。男性较常见性欲丧失、勃起困难和射精抑制。生长激素水平降低,但在用吩噻嗪或丁酰苯维持治疗的儿童中未见生长发育迟滞。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也有报道。氯丙嗪等可以抑制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和尿糖阳性。

体重增加多见,与食欲增加和活动减少有关。机制较复杂,包括组胺受体阻断以及通过下丘脑机制中介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的改变。患者应节制饮食。氟哌啶醇的体重增加作用较吩噻嗪类少。

5.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产生过度镇静,这种镇静作用通常很快因耐受而消失。头晕和迟钝常是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哌嗪类吩噻嗪、苯甲酰胺类和利培酮有轻度激活和振奋作用,可以产生焦虑、激越。

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疾病本身的认知缺陷交织在一起。镇静作用较强的吩噻嗪类倾向于抑制精神运动和注意,但一般不影响高级认知功能。如果加上抗胆碱能药物,记忆功能可能暂时受影响。

抗精神病药物是否能引起抑郁目前尚不清楚。不论是否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以出现明显的情感波动。精神分裂症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均可出现抑郁症状,自杀在精神分裂症中并不少见。锥体外系副作用,如运动不能可能被误认为是抑郁。抗胆碱能作用强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氯丙嗪等较易出现撤药反应,如失眠、焦虑和不安,应予注意。 6.其他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还有许多不常见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药对肝脏的影响常见的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多为一过性、可自行恢复,一般无自觉症状,轻者不必停药,合并护肝治疗;重者或出现黄疸者应立即停药,加强护肝治疗。肝汁阻塞性黄疸罕见,有时可以同时发生胆汗性矸硬化。其他罕见的变态反应包括药疹、伴发热的哮喘、水肿、关节炎和淋巴结病。严重的药疹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应立即停药并积极处理。

粒细胞缺乏罕见,氯氮平发生率较高,氯丙嗪和硫利达嗪有偶发的病例。哌嗪类吩噻嗪、硫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

杂蒽和丁酰苯未见报道。如果白细胞计数低,应避免使用氯氮平、氯丙嗪、硫利达嗪等,并且应用这些药物时应常规定期检测血象。

吩噻嗪尤其是硫利达嗪易产生心电图异常,可能是改变心肌层中钾通道的结果。尤其在老年人中,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会危及生命。

氯丙嗪等吩噻嗪可以在角膜、晶状体和皮肤上形成紫灰色素沉着,阳光地带和女性中多见。 7.过量中毒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企图服过量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意外过量见于儿童。抗精神病药物的毒性巴比妥和三环类抗抑郁剂低,死亡率低。过量的最早征象是激越或意识混浊。可见肌张力障碍、抽搐和癫卓发作。脑电图显示突出的慢波。常有严重低血压以及心律失常、低体温。抗胆碱能作用(尤其是硫利达嗪)可使预后恶化;毒扁豆碱可用作解毒药。由于过量药物本身的抗胆碱能作用,锥体外系反应通常不明显,治疗基本上是对症性的。大量输液,注意维持正常体温,应用抗癫卓药物控制癫卓。由于多数抗精神病药物蛋白结合率较高,血液透析用处不大。抗胆碱能作用使胃排空延迟,所以过量数小时后都应洗胃。由于低血压是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同时阻断,只能用作用于α受体的升压药如阿拉明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禁用肾上腺素。

2、论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策略。 答:1 扩管扩溶治疗

常用的扩张脑血管药物有罂粟碱、碳酸氢钠、脑益嗪、尼莫地平、环扁桃酯等,可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常用的扩溶剂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白蛋白,水解蛋白及冻干血浆等。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目前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不用。其理由是根据病理生理学研究,脑梗塞后可表现局部充血和局部缺血等不同表现。局部缺血型一般发生在缺血的急性期,如发病3日内,39%表现局部缺血,该病变部位的血管处于麻痹状态。这时使用扩管药,对病变区的血管不发生反应。而且由于正常部位的血管扩张,使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谓盗血综合征。故认为在脑梗塞的急性期,

药物治疗学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药物治疗学》大作业一、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述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的药理作用。答:药理作用:1、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碘生成↓碘化酪氨酸缩合↓→甲状腺激素合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23bm5udi235m4y31ezc5v45r56fo50090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