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范文
时评作文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那么高考时评材料作文怎么写?下面为大家分享高考时评写作指导,希望对大家高考时评作文写作高分有帮助!
一、明确要求,弄清任务。
在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考生要细读材料,明确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题目最后两段文字应是考生予以关注的,这里集中展示了命题者设置的任务要求,仔细分析应有如下的任务:
①“对以上的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就表明要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记叙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就要求写作时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
②“请给小陈、老陈或是相关方写封信”,这就加强了考生论述观点的针对性,要求就事说理,不能脱离材料任意写作。同时要求写成一封信,以信的形式来展开论述。信的格式无疑就会成为判分的依据之一。
③“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明确的的看法,以便展开阐述,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关联的其他材料也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材料所提供的事件。
④“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有的老师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主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不会偏离命题者的意图了。
二、抓住核心,明辨是非。
这则材料表达的有这么几层意思:⒈陈父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⒉小陈迫于无奈,为了父亲的生命安全,通过微博私信向警举报自己的父亲;⒊警方查实后,依法教育处罚老陈,并将这起举报放在官方微博上;⒋小陈之行为、警方的做法,赢得众多网友的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⒌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这则材料中涉及老陈、小陈、警方、网友、媒体这五方。从材料看,老陈、小陈、警方三方是核心事实,网友点赞、质疑,媒体报
道是这些核心事实产生的影响。因此分析材料要紧抓这三个核心事实。
首先我们来分析老陈的行为。老陈不顾家人多次劝告,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命题者对老陈之行为明显是持批评态度,老陈这是把生命当儿戏,是极不正确的。这种行为要批判。再看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父亲生命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举报自己的父亲。”从举报的原因、目的来看,小陈是正确的。但在举报方式上是否有更好的呢?值得考生思考。警方查实后依法教育处罚老陈,体现了实事求是以及法治精神,值得称赞;但把这一事件公布到官方微博,其主观目的是为了警醒大众,但客观上也将小陈置身舆论的漩涡之中。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辨别是非,为后面的写作找到方向。
三、选好角度,确立观点。
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这一则材料中就应围绕老陈、小陈、警方这三个核心角度或重要角度来写作;当然,在核心角度这一前提下,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
比如从老陈角度来写,可以着力围绕其错误做法来展开论证。如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的危害等来展开,劝其注意生命安全、遵守交通法规等。
又如从小陈角度来写,一方面可突出其举报的意义,围绕其积极意义来阐发;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其举报方式值得商榷,以及举报自己父亲有违中国的传统伦理,并可提出自己应对一情况的做法。
还可以从警方的角度,抓住警方“查实”后“依法”“教育处罚”老陈,体现了实事求是、依法执行等精神,值得称赞;并指出警方把这一事件公布到官方微博,其主观目的是为了警醒大众,但客观上也将小陈置身舆论的漩涡之中的事实,探讨警方执法是否可以人性化些。这样确立观点,就比较准确、全面、有思辨性。
四、缘事析理,类比论证。
过去的材料作文中,材料总是起引出观点的作用,引出观点后,用途不多。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事”,时事也。材料关注生活中的矛盾,设计了一种情境。所谓“理”,即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关系,无非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自我观照。所谓“析”,透过现象看问题,由果溯因,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说深说透。角度可深可浅,可古可今,围绕话题,细细剖析,认真挖掘。
就全国卷Ⅰ而言,在写作时就应紧紧围绕材料中的一方来提出观点,展开论证,要结合材料入情入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也可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分析事件背后的情、理、法等核心价值观。而考生往往在写作中类比不当,造成论证乏力,说服力不强。所谓类比事理,就是同材料中相关方的行为在本质上应该有同一性。
五、六步结构法
简而言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六步结构法,即:引—析—议—联—解—结。
1.引:简引材料,引出问题,导出论点。
2.析:包括析现象、析问题、谈意义或危害、阐释道理、明确概念等。“析”是为了下面的“议”做准备。“析”要公允,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