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08工商 张唯 07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 2009年扑面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又使这种危及的局面变得更加窘迫。
转眼又到了毕业的时候了,为了真实了解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特此我采用案头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在长春市内的几座高校做了一次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调查情况
(一)就业环境
据资料统计 2009 年,中国有 611 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 210 万,可预计 2009 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 810 万,而 08 年这一特
12.30%
44.20%
07年毕业生就业单位饼形图
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 25% 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
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
18.50%
民营企业吸纳毕业生比率国企吸纳毕业生比率 外企吸纳毕业生比率其它去向
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 2008
年上半年全国有 6.7 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在 2007 年,民营企业吸纳了 44.2%的大学毕业生,外企吸纳了 18.5%,国企吸纳了 25%,其它方面共吸纳了 12.3%。
说明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
缩。以往年 10 月 , 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 , 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 , 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 , 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 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 , 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 , 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方向
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 大学生在职业取 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 : 先就业后择业 , 先择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饼形图
27.84%
业后就业, 继续深造, 它们分别为 41.76%,28.57%,
27.84%, 调查显示 , 在面对就业压力时 ,
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 , 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 , 这选项
41.76%
28.57%
占 , 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 , 而且此风
近年经久不衰 , 且愈演愈烈。
(三)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在已落实工作的同学中,依靠家里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比例较高,占 69.2%,而自己主动应聘找工作的相对较少, 仅占 30.8%。这一
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找工作时受到的 来自自身条件及社会竞争的阻力较大,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寻找工作;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学生对自己应聘找工作的途径了解不多,依
先就业后择业
先择业后就业 继续深造
毕业生就业途径饼形图
30.80%
69.20%
依靠关系找工作比率 主动应聘工作比率
赖心理较重,缺乏受挫或碰壁的勇气。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而现实情况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导致就业严峻的主要原因
有
(一)社会原因
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
管理的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够,再
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的毕业
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二)用人单位
第一,许多效益好的单位门槛过高。
第二,部分小企业不能解决后顾之忧,一些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由于无法用人编制
或城市户口等问题,即使给出较高的薪酬、不断降低用人条件,照样“门可罗雀”。
第三,一些单位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少数用人单位在招人时,用经验、性别等障碍拒
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三)自身原因
第一,素质不高。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迷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所以嬉戏无度,
荒费学业。大学几年,浑浑噩噩,知识能力都无明显长进,难以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第二,眼高手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阶段,如教育部官员说,“大学生的定位
应为普通劳动者” 而非以往的“天之骄子”但部分大学生仍坚持固有的观念不放,
自以为
是、期望值过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眼高手低,不一定能够胜任所向往的工作,而对偏 远的地区和乡村、基层又不屑一顾,所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我封闭了就业道
路。
第三,心态浮躁。爱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精神,想走捷径,而不想从基层做起。
第四,频繁跳槽。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企业拒绝大学生的理由。
第五,规划不足。很多大学生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会关注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根据调查显示 67%的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不够充分, 30%的人不会关注职业信息,掌握职业信息的仅占 3%。
三、建议
(一)社会方面
社会应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眼前暂时的困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使用人才,他们学有所用。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构,毕业生缺少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同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应对其培训,形成人才阶梯。
(三)自身方面
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去哪里,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的择业观。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由那些经济
发展特区转向西部特区和经济欠发展特区。端正就业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择业观要平和而实际,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值。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从容冷静的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