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 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区
曹 建 祥
“一栏猪、十亩田,一笼鸡、过好年”,这是几千年以来庄稼人小农经营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传统养殖对庄稼生产的重要性,也说明养殖业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可现在不同了,随着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传统种植养殖业已经逐步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种养业经营主体基本分离,种田的用化肥,养殖的靠饲料,种养脱节既造成资(肥)源浪费,又加重了环境压力,甚至造成污染。
去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的是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也是惠及全省人民及子孙后代的大工程。农业、农村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打造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是时代赋予农业部门的新使命。
一、现阶段种养分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种植和养殖业是构成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农业中,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源。两者紧密相联,循环利用。但是随着现阶段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大批农民转移进城,农
村家庭传统养殖基本萎缩,尤其是我省养猪业,规模养殖场迅速发展,以新余市为例:2009年全市生猪出栏71.3万头,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808户,存栏能繁母猪3.35万头,出栏生猪55.5万头,分别占全市存栏母猪、出栏生猪的53.4%、77.8%。在808户规模养殖户中,种养结合的不到15%,而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10户,出栏生猪占全市近50%。
从种植业讲,除了受耕地限制,规模种粮、菜的发展速度不如养殖业,但以开发山(旱)地发展经济作物为主的规模种植户比比皆是。全省果业、茶叶、油茶、药材等经济作物(经济林)产业布局、区域特色明显,基本在红壤丘陵地带,土壤条件差,除赣南果业部分农户采用“猪—沼—果”模式外,大部分规模种植户生态种养结合不够,有机肥缺乏。以新余果业为例,全市100亩以上果业规模种植户551户(500亩以上46户),占全市果园总面积的83%。全市果园养猪年出栏6万头,只占全市生猪年出栏8.4%。全市80%果园缺乏自给有机肥,而真正做到猪—沼—果的不到5%。当前,种养业规模化生产已出现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排污问题,80%以上养殖场,不兼种植,尤其是养猪业,大部分没有标准排污设施,部分养殖场既使近几年已经列入生态养殖小区和大型沼气工程项目支持,实施了改造(全市06年以来共40家)。由于猪场与种植区太远,沼肥、
2
沼气也基本没有合理利用。
二是养殖业规划滞后。未批先建或乱建普遍。尽管《畜牧法》明确规定了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但养殖户首先考虑的是交通、水源,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偏偏建在村边、水库边、河流边,地方政府和部门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监理措施。
三是种植基地土壤退化,有机肥缺乏。由于购买畜禽粪肥既增加运输成本,也增加施肥成本,种植大户只能长期依赖化肥,并大量使用除草剂,已造成土壤板结退化和污染残留。
四是部分山塘水库过渡使用畜禽粪肥,不仅造成水体污染,而且对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水产品造成冲击,休闲渔业发展也成问题。
二、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发展,我国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核心是科技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其内在要求是“绿色、生态、高效”。由传统家庭式种养结合向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借鉴传统农业种养资源循环,合理利用的经验,推广生态种养结合,解决好规模化种养脱节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实现资源(饲草、肥料)良性循环,维护好农业生态,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
2、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
3
举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出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