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我喜欢在秋天读诗,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冷; ; 。这些诗句总让我沉浸在悲秋与赞秋的意境里,让我在茫然里伤感,在挫折中振奋。 17. 下面一段话,在语法和措辞方面有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2011年6月20日,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因病在北京死去,中国科学界痛失一位科学带头人。何泽慧是中国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曾和钱三强等合作发明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很小就与科学喜结连理,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和中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 。
18. 在中国古今诗歌中,丁香、芭蕉、梧桐等意象的内涵差不多,大多表示凄苦之情。诗人往往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的划线部分,以“丁香”、“梧桐”为话题,再写两句话。
站在的中国的诗空里,我方佛听到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伤感; ;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诗人们如同秋天的落叶,随风飘去,但是他们用刻骨铭心的意象,向我们阐释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疼得钻心的左臂,望着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克利特和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确实是有点火光!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原来是一片墓园,有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墓,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回想起那场战争,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所以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克利特在莫斯科城外几度寻找,却不见那记忆中的墓园。不过他并没有死心,莫斯科的远郊近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依然是那个小小的墓碑,依然有一支蜡烛插在墓前,却并没有点燃。而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陵园的看守者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有人送来很多蜡烛,嘱他每逢夜晚就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得知了尼?科拉夫的故事。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那时莫斯科的夜晚却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结婚,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即使睡着了,也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随处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晚,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
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那个送蜡烛的人对克利特说:“科拉夫的一支蜡烛,点亮了整个莫斯科,也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
克利特说:“不,他的蜡烛还点燃了一个德国士兵冰冷绝望的心,我相信,它终将点燃这个世界向往和平的心!”
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传播开来。从此以后的每个夜晚,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崭新的黎明来到。 (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21期,有删改)
19.本文环境描写并不多,但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请简要说说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20.“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1.“从此以后的每个夜晚,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崭新的黎明来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有什么作用?(5分)
22.通过这篇小小说,你得到哪些启示?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5分)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以“距离”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距离
岸与岸没多少距离,只要有船 或者飞机,活着翅膀…… 五洲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 或者索道,或者脚步…… 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 或者目光,或者肝胆…… 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
【参考答案】一、1.B(A.“溯”读sù;C.“怩”读ní,“戛”读jiá;D.“荇”读xìng,“谥”读shì。)2.A(A.概-慨;B.岐-歧,霉-莓;C.奥-懊,朔-溯;D.晨-辰,纶-伦。)3.A(品位:名词,指物品的质量或作品达到的水平;品味:动词,仔细体会玩味。贯注:精神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揣摩:反复思考推敲;揣测:猜测。)4.A(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删掉其一;C“问号”改为“句号”;D“新华网评”中的双引号改为“书名号”。)5.D(A“根本原因”与“造成的”赘余;B“胜利”与“凯旋”重复;C语序不当,“两千多年前”应该放在“文物”前面。)
二、6.D.应该是“不科学的发展,难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7.C.应该是结果“常常使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