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外吸收光谱(I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历史
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时,能够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紫的光谱带;1800年,发现在红光的外面,温度会升高。这样就发现了具有热效应的红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一样,具有反射、色散、衍射、干涉、偏振等性质;它的传播速度和可见光一样,只是波长不同,是电磁波总谱中的一部分。(图一)、波长范围在0.7微米到大约1000微米左右。红外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近红外区<0.7到2微米,基频红外区(也称指纹区,2至25微米)和远红外区(25微米至1000微米)三个部分。
1881年以后,人们发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二十世纪初,测量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情况,并提出了物质吸收的辐射波长与化学结构的关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此同时,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的研究逐步深入,确立了物质分子对红外光吸收的基本理论,为红外光谱学奠定了基础。1940年以后,红外光谱成为化学和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今年来,干涉仪、计算机和激光光源和红外光谱相结合,诞生了计算机-红外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激光红外光谱仪,开创了崭新的红外光谱领域,促进了红外理论的发展和红外光谱的应用。
二、红外吸收的本质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分子经光照射后,就吸收了光能,运动状态从基态跃迁到高能态的激发态。分子的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它不能占有任意的能量,被分子吸收的光子,其能量等于分子动能的两种能量级之差,否则不能被吸收。
分子所吸收的能量可由下式表示:
E=hυ=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υ为光子的频率,c为光速,λ为波长。由此可见,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分子吸收光子以后,依光子能量的大小,可以引起转动、振动和电子能阶的跃迁,红外光谱就是由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引起的,又称振-转光谱。
把分子看成由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结构。小球代表原子或原子团,弹簧代表原子间的化学键。用这个简单模型可以说明振动光谱的形成。这种系统吸收能量时,因为小球的质量不同和弹簧强度不等,可以引起各种复杂的振动形式,这些振动形式均由基谐振动组成,每一个基谐振动都有一定的频率,称为基频。
分子的基本振动有下列五种: 1、
伸缩振动(υ)
原子沿着键的方向往复运动,伸缩振动有对称和反对称两种:
伸缩振动只改变键长,而不改变键角大小。 2、
弯曲振动(δ)
也称变形、变角或剪式振动。弯曲振动在平面上运动,不改变键长而改变角的大小。
3、
横振动(ρ):平面摇摆运动,键角不发生变化
4、 5、
扭振动(J):非平面卷曲摇摆振动 非平面摇摆振动(w)
如果分子由n个原子组成,则此分子有3n-6个基频振动(如果分子是直线形的,则有3n-5个基频)。
但实际观察光谱时并不一定有3n-6个谱带,因为下列因素使振动的数目增加,如合频、泛频和差频等。也可能因为下列因素而使振动数目减少:
(1) 有对称中心,或是球型分子,振动不引起偶极短变化; (2) 有高次轴分子,有简并现象,出现相同的振动频率; (3) 振动频率接近,仪器不能区分,称为偶然简并; (4) 谱带太弱,仪器探测不到; (5) 分子内部或外部的其他效应。
一般分子越大,基团越多,吸收谱带越多,出现谱带重迭,复杂,难于分解的情况,可能使谱带加宽。
对于一个中等分子量的有机物,可观察到的谱带数目约有5-30个。 分子的基本振动形式所产生的振动频率如果和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基团相适应,便成为特征振动频率。可由下式计算:
??12?cf?
如果是双原子分子,他们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则它们的折合质量:
m?mB??AmA?mB
式中,υ――频率,厘米-1(也叫波数) 波数与波长都可用来表示红外光谱图的横坐标。
1104?(厘米)==?(厘米)?(微米)-1c――光速,3×1010厘米/秒 f――键力常数,达因/厘米
从式中可知,振动频率随键的力常数增加而增加,随成键原子折合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