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口镇农牧业集约
化经营的调研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于泉口镇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调研
(2011年3月)
一、全镇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现状
泉口镇位于门源县城以东10公里处,由原泉沟台乡和旱台乡于2002年合并建镇,行政总面积365.18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辖区内居民4300户、19353人,其中劳动力11133人,回、藏、土、蒙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42%,共有耕地8.2万亩,可利用草场27万亩,辖区内学校、卫生院、派出所、信用社、兽医站、农机站等各项服务机构基本齐全。201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3461元。
近年来,我镇在大力扶持、发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全州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现场观摩交流会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认真传达领会州县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会议及文件精神,通过强化政策宣传、政府鼓励扶持、强化行政综合服务和鼓励拓展经营模式等形式促进全镇农牧业集约化经营进程。截至目前,全镇共引导扶持成立了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10家,涉及全镇9个村,总注册资金达506.5万元(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注册资金203万元。)拥有农机具13台套,其中大中型农机具3台套,共集约土地6165亩(均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涉及农户798户,解放劳力1673人,拥有各类暖棚130余幢,共育肥各类牲畜3609头。
二、我镇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主要做法
(一)以发挥能人效应为基础,不断培育集约化经营主体。
泉口镇通过农技支持、大张旗鼓的宣传规模化经营大户的先进事迹等多种手段,着力在培养集约化经营能人上下功夫。不断壮大规模化经营大户的队伍,截至目前,培养了泉沟台村雷延山等一批集约化经营带头人,为全镇顺利实施集约化经营培养了“领头雁”。同时,我镇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帮助集约化经营大户雷延山等人协调解决了一部分农
机具购置资金,为集约化经营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设备保障。
在此基础上,以“两个切入点”为契机,不断加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一是立足镇情村情,以少部分举家外出、转业经商等原因愿意将耕地转租他人的农户为切入点,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二是以居住地与耕地较远,种地困难大的农户为切入点,积极动员他们将耕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 (二)以组建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深入拓展集约化经营模式。
因地制宜,鼓励引导集约化专业合作社以整合生产资料为核心,通过进一步拓展经营模式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全镇共整合的6165亩土地,主要通过以下四种经营模式进行了种植。一是租赁经营模式。出租人将土地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的经营方式。承租土地的租金由每亩80至200元不等。通常,租期在五年以上的租金,承租人一次性付清租金。我镇以租赁模式流转土地4300余亩,涉及农户500余户,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0%。二是代耕代种经营模式。通过分配实物的形式流转土地,此种方式让合作社有效的规避了市场价格的风险,但缺点是由于各种因素,地块收获会有所差异,故流转土地很零散,很难联片作业。现在全镇以代耕代种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700余亩,约占全镇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1%,由于此种方式流转的土地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只能说是有一定的规模化雏形,是集约化经营的一种过渡形式。三是混合型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合作社为了使同一块耕地实现集中联片机械化作业,通过租赁、委托经营、代耕代种、互换等多种办法,灵活多样的流转土地,此种经营方式有400余亩,约占全镇流转土地总面积的7%,涉及集约化经营合作社4个,为全镇的集约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以有偿服务为内容的委托经营模式。通过由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协商确定翻、耙、整压、播等每一道农业生产程序的价格,由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