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结合现代教学的新手段多媒体,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有利效益,在教学中做到: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二、实景演示,突出重点;三、展现投影,促进感知;四、多媒体营造氛围,唤起情感体验;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六、巧设质疑,拓展思维;六、巧设质疑,拓展思维;七、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对多媒体的运用,我们不但可以丰富课堂,突出新意,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可以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为教育改革顺利进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运用 有效作用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我认为从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入手,运用现代教学的新手段——多媒体,加强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教学,突出课堂上的“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大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把抽象的东西变的形象化,还可以在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相互转化,突破时空限制,显现出传统手段无法具有的魅力。正确掌握与适时运用对这项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收益。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能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利用好学生的兴趣教育对学习有重大帮助。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创造好一定的情景,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在这一点上是很难做到的,总是以一枝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令人很不满意。但是多媒体参与教学后,效果非同一般,影响深远。
比如,我在上《林海》这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幻灯片,投放兴安岭的美景。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同时询问学生看到的景物,学生边观察边叙述,使其身临其景的感觉,学生自己去找到知识。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首先投放他们隐藏的环境和烈火中的邱少云两张幻灯片,然后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使学生置身于其中,从而激起对邱少云敬佩之情,使邱少云英勇的形象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运用多媒体与语文课堂的整合,促进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实景演示,突出重点
我们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教学中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只要运用得当,便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共鸣之效。
例如,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本课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何特点,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但是学生心中无物,难以再现此景。为此,教学中我展示榕树茂盛图和演示群鸟纷飞图,学生通过看、听,就对“鸟的天堂”有了一个声貌并进的了解。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了一个切身的体会,深刻的感受,掌握了文章里写树写鸟的方法和用笔之妙处。在学习《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时,我们让学生亲自观看和实际操作电脑,计算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增强了对新的科学技术的认识,更激起了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
三、展现投影,促进感知
语文教学时,老师运用的方法很多,如:讲授法、举列法、演示法、观察法、阅读法等等。如果把它们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就能优化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多方面兴趣来掌握新的知识,教学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第一场雪》时,我先投放影片展现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象,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来学习课文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思维灵活、敏捷。从而把画面和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起到图文并茂的作用,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多媒体营造氛围,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课文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
随即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们称为”音乐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11岁就被送到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22岁时他来到了音乐之乡的维也纳,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极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到了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的愤恨。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
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有声大课堂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母亲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我让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六、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七、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1、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2、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3、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4、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总而言之,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推广应用,必将有效推动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我们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弊端,使学生始终能集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