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写生报告》
毕业考察报告
新学期刚刚开始,我们告别校园,向大自然出,寻找设计创意。10月14日,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我们挥手美丽的校园,向写生目的地出发。今年已经是大四了,本次写生是毕业考察,是对前期的理论学习的考察总结,也是对后期毕业设计寻求灵感。
本次写生第一个目的地的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 都,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在这里中西合璧, 也是这两种文化的救济碰撞,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听、熟悉各种新鲜事物,这也是我们设计专业必须经历的,这有多看多练才能在设计领域走在时代的前沿,才能做出好的设计。所以,北京之行,势在必行。
在来北京之前,对北京有两种印象一种是古老沧桑的历史古城,很稳,很有历史的韵味,一砖一瓦都流入出岁月的气息,一事一物都带着时间的痕迹;另一种是从北京申奥成功后,向世人展示的现代的一面,那动人的韵律,时尚的光影,人们脸上带着那种满足的笑容,彰显出了这座现代都市的魅力。这两种印象让我对此次写生之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故宫,来体验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从而学习在古典建筑里面的设计元素的运用,为自己在以后喜爱的中式设计中积攒能量。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第二天,我们来到著名的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
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第三天,我们去了中央美术学院。我想着这儿应该是每一个学美术的同学梦
想中的神圣殿堂吧。我们被老师引领着,一步一步的了解着美院的一切。走进东门,这里承载着美院近百年的历史。那个古旧敦厚的石头垒砌的大门,是迁址时从老美院搬过来的,每一个部分都镌刻着美院的历史。 穿过东门,迎面矗立的是颇具规模和特色的主教学楼,美院的教学课程主要在这里进行。美院不会缺少大师,从徐悲鸿、吴作人、靳尚宜、李可染、李苦禅,到现在的李少文、韩国榛、王镛,等等。主教学楼后是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这里是学校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元旦晚会在这里举行,学校重要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狂欢节日时化妆舞会和漫画人物cosplay也在这里举行 站在多功能厅前,我们的目光无法忽略美院的标志性建筑——钟楼。钟楼巍然耸立,从远方走向美院时,就能发现钟楼为我们指引着美院的方向。看到这些我感触很深,深深的希望以后能在这个地方学习。
离开了北京,我们的第二个考察地点是深圳。北方的孩子对南方的文化知之甚少,但经过老师的不断讲述,终于使我们对深圳产生了很多了解。沙头角中英街,是深圳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社”与“资”的地理分界街、“社”与“资”谁优谁劣的公平竞争街。 位于大鹏湾畔沙头角镇内的“中英街”,长不足一里,宽不盈两丈,街心以“界碑石”为界,街两边商店林立,商品来自五大洲,品种齐全,数量繁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告别了深圳,我们来到了美丽富饶的城市--广州。
首先,我们去了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院内绿树成荫,翠竹环绕。绿地上常年展示着师生们创作的雕塑作品,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