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管理学
一、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分析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到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除了直接的实物生产过程的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外的所有其他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有可能取代市场。当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时,企业便会取代市场。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集群内企业之间往往采取垂直分离或水平一体化联系方式,彼此之间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紧密的合作。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了信任,经营者之间也建立了稳固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
威廉姆森从交易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机会主义的出现以及资产的专用性角度出发指出,当交易一方的资产专用性较高,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大,交易次数频繁时,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从而市场交易费用也较高。
杨小凯将劳动分工和交易效率结合在一起指出:“市场上自利行为交互作用形成最重要的两难冲突是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分工越发达,则交易成本越高。”
因为位置较近,增加了供需双方的了解。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集群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致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环境中,区内成员经过长期的交往与交易积累起较高的社会资本存量,为各经济主体间的市场信息搜索与交流和契约的达成与履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每个企业的失信与违约成本相当高。失约意味着面对集群全体企业的惩罚。另外,有限区域范围内聚集了足够数量的同类企业,使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地在当地获得替代的、同质的交易合作伙伴,形成多个代理人竞争的网络结构,增强谈判力量,从而减少和克服因资产专用性而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外部性理论
最早对产业集群发生兴趣的是马歇尔,马歇尔强调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地域集中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经济。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存在大量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交流,促进集群内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创新,直至整个弹性生产综合体创新与发展。劳动分工细
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单个企业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更大。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他认为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和原材料,这样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它产生了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第二是生产专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第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
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可以形成共同的购买原材料市场,设定共同销售市场,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三)信息经济学中不完全信息的部分解决
信息经济学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其中阿克洛夫的关于“柠檬市场”的论文提出了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的出现。
当产品的卖方市场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柠檬”市场就有可能出现,使低质量的商品驱逐高质量的商品。对于同一产业中的众多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对它们生产的商品加以限制的话,那么如此多的参差不齐的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品质肯定会是千差万别的。虽然本行业内的人能够很好地区分这些产品,但是这些产品一旦同时涌入市场,那么买方几乎就不可能有效地对这些看似相同,实际上有着本质区别的商品加以区分。这样就会发生低质量产品对高质量产品的驱逐。不仅导致某一产业某类产品的衰落,而有可能危及整个产业集群的声誉,导致整个产业集群的衰败。
产业集群地域空间的集中性使得市场对企业集群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地域性认识。如果某个企业利用本地区的名义采取了以次充好的市场欺诈行为,那么,由于其损害的是整个地方特定产业集群的利益,任何集群内的相关行为主体都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规范措施。具体来说,由于这种欺诈行为损害的是本产品或服务特定的地域品牌,所以,不但损害了当地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的市场利益,而且也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利益,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会主动干预这种市场欺诈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特定的地域产业品牌是一强有力的利益纽带,它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市场欺诈行为,只要损害的是这根利益的纽带,就必然会损害这根纽带所连接的所有行为主体的一致反击。正是这种产业集群内对集群利益的自发性的保护机制,以致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集群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中介组织,来对产业集群内部做出严格的行业规范要求,用来处理来自本集群外部的损害本产业集群利益的市场欺诈行为。由于对抗这种市场欺诈行为的不是集群中各个独立的企业,而是代表整
个集群利益的中介组织,就保证了集群不但有能力处理这种欺诈行为,而且能够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威慑性。
(四)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分析和竞合理论
产业经济学强调产品链,认为产业集群使产业价值链充分细分,集群内每一个企业只能从事产业价值链中非常细小的环节,分工协作程度很高,造成产业价值链的充分细分,形成价值链“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这样使“价值链”每一个环节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产品价格优势。
竞争与合作是集群内企业获得长期竞争的优势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摒弃了单纯的竞争或单纯的垄断或合谋。它是一种竞合,把竞争和合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充分地吸收了竞争的合作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一方面,企业由于从事同一产品,且地理空间上接近,竞争压力增加,集群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动机,以期望在竞争中获益。这种激烈的竞争动机,以期望在竞争中获益,这种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把竞争从单个行为主体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集群内行为主体的内部竞争在更大的竞争之中,所以集群内企业对竞争的需求可以减弱内部摩擦,加强合作的倾向,双方可以一致对外。产业集群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人员招聘和培养、市场机会的发现等方面具有良好条件,这些也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一方面,具有相同业务的企业彼此竞争,提高企业间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彼此之间又进行合作,促进技术的转移,新业务的形成和公共设施的共享。在动态的竞争与合作博弈中,集群内企业在竞争中获利的同时,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得到加强。
二、管理学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解 (一)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
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以三种主要形式影响竞争:首先,它增加内部企业或产业的生产力;其次,它增加创新的能力,并因此导致生产力的提升;再次,它刺激新企业的成型,进而反援创新并扩大整个产业集群。
1990年,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构架主要由四个基本的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和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可以改善和提高这四个因素的条件和素质,促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改善产业集群所需生产要素的供应条件,降低企业搜索和获取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其次,产业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