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⒈解释下列概念
需求:是有现实的货币支付能力的从而可以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合某一特定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在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弹性:需求弹性表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需求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最主要的需求弹性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供给:供给一般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弹性:表示影响供给的各种因素的变动对供给量变动的影响程度,或者供给量对其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比较重要的有价格弹性、成本弹性和交叉弹性等三种。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私人产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
竞争:就是相互争胜。在商品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是各自独立的经济主体,其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占有上,以及在商品销售市场分割上,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是商品经济与生俱有的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各微观主体都是经济主体,都存在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竞争。 价格竞争:生产同类商品的不同企业通过降低商品价格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是价格竞争。它是竞争的基本和主要的手段。
非价格竞争:如果企业不降低所售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价格以外的其它方法和途径去争夺市场份额,就是非价格竞争。如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商品的花色品种、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改善销售方法、改进商品包装、扩大广告范围提高广告水平。
完全竞争:这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市场结构,是理论分析的一种抽象状态,一般很难出现。
完全垄断:这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被一家企业控制的特殊市场结构,是在一种商品或服务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或供给、并且没有替代性商品的条件下的特殊市场结构,一般被作为与完全竞争相对应的理论模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极为罕见。
寡头垄断:这是少数几家企业供给所在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从而对产品的价格与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市场结构,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状态中,竞争受到强有力的排斥,但是并没有被完全取消;市场在价格中的作用已经受到削弱。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这是比较普遍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这是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所需要的条件:一是各个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彼此具有差别,单个企业生产的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既可以相互区别又能相互替代;二是在同行业中企业数目很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只占市场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从而可以展开竞争;三是企业进出行业相当容易。垄断竞争是以产品的差异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的统一体。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获得经济收入。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可以区分为完全价格和不完全价格两种。土地的完全价格是土地使用费的资本化,而土地的不完全价格则是地租的资本化,两者之差是土地资本。这里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
的土地价格范 畴,是狭义的和不完全的土地价格。.
资金价格:在资本融通过程中,资本的转让是有代价的,在市场运行中这种代价表现为资本要素价格。资本要素价格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借贷资本价格,表现为利息;另一种是虚拟资本价格,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格。
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的交易市场,其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的交易市场,因其信用工具主要长期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所以资本市场又称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可以分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两个部分。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进行资金的借贷或有价证券买卖的融资活动。例如,资金供给者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如企业债券。 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然后由金融机构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秩序本质上是市场内在的各种规定性在市场运行中实现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要求的法律和规则形式。
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其实质而言,市场规则是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定或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
⒉什么是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规律?
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需要是需求产生的基础,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要强度是不同的。一般生活必需品对任何消费者都是必要的,有些商品则只对某些消费者是需要的,不同的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要。
第二,购买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或数量。在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支配的资产与收入数量决定了可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最大数量。这既适合个人也适合于整个市场。 第三,特定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无论是个人需求还是市场需求,都是在某种价格水平条件下实现的。商品价格不同,需求就不同,商品价格是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第四,相关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市场上可供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有很多,它们之间有的可能相互替代,例如不同款式的西装等,叫做替代品;有些商品可能相互补充,如汽车与汽油等,称为互补品。无论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相应的商品需求都有影响。一般地说,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会引起其替代品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并使互补品的需求按反方向变动。 第五,收入分配的状况。收入分配的状况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如果社会收入分配集中程度比较高,少数人在社会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就可能将较多的社会收入用于购买奢侈品,同时,低收入阶层用于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社会收入就较少,从而基本生活资料的市场需求就会受到限制;相反,如果收入分配的集中程度较低,收入分配范围较大,低收入阶层得到较多的社会收入,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较大。因此,收入分配的状况会影响到这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总需求。
第六,预期。预期至少从两个方面影响市场需求。首先,消费者对特定品的价格预期明显地影响需求。例如,在消费者预期价格将上升时会迅速购买,增加当前的需求,预期价格将下降时会延迟购买减少当前的需求;在企业预期原料价格将上升时会增加当前的购买,预期原料价格将下降时会延迟购买减少需求。其次,对某种特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而言,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前景的评价对该商品的需求具有显着的影响。例如,如果消费者断定某耐用消费品将被新产品替
代,势必延期购买,以等待购买新产品。
第七,广告宣传与消费示范。消费者只能对已经认识、信任和喜爱的商品产生需求。对于新产品和具有替代性的商品而言,广告宣传和消费示范对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影响。
第八,政治、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某些特殊商品和服务具有特殊的影响。如宗而政治法律制都会形成一些特殊的需求。不同的民族也有一些特殊需要,教信徒对宗教用品具有需要,
度则会强制地改变某些消费习惯,从而改变需求结构,等等。
在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愈高,其需求量愈低,反之亦然。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化,是由于两个基本原因。第一,收入效应。价格的变化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如商品价格降低,在货币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而使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上升,既定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减小,从而使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第二,替代效应。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之间,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升降变动时,会出现替代效应。例如,在铁路运价不变时,公路运价下降,会使一些货物运输弃铁路而选公路,增加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而公路运价上升,就会使有些货物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减少对公路运输的需求。
⒊什么是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规律?
单个企业的供给是市场供给的基础,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归根到底是影响单个企业供给的因素。由供给的界定可以推论出单个企业的供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供给的愿望; 第二,供给的能力。
供给能力取决于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包括具有一定质量的劳动力数量、可使用的土地数量、可投入的资本量和可用的技术等。无论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还是对一个社会来说,这些经济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经济条件下都是有限的,因此,供给量都是有限的。从供给愿望来说,主要不是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供给是否有利可图。因此,供给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状态是供给愿望的主要约束。具体地说,商品供给的主要决定或影响因素是:
第一,商品或劳务自身的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假定其它条件不变或既定,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越高,生产者供给商品越有利可图,其供给就越多。因此,商品供给与其自身价格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第二,相关商品的价格。无论是替代品的价格变动还是互补品的价格变动,都会影响商品的供给。例如,替代品价格下降,意味着特定商品自身价格的相对上升,从而使其商品的需求减少,进而使该商品价格回落,供给减少;互补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也会使其商品需求减少,抑制供给的增加。
第三,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增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会改变供给的成本收益比较状态,从而影响供给的愿望。例如,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生产费用的增加必然使供给的效益下降,从而降低供给的愿望,导致供给的减少;相反,生产费用的减少,由于可以提高供给的效益水平从而增强供给的愿望使供给增加。
第四,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决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决定在既定的投入条件下的供给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既定的投入实现更多的供给;反之,技术水平的下降,会使既定的投入所提供的供给减少。
第五,企业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预期价格上升会刺激供给增加;反之,预期价格下降必然使商品供给减少。
⒋试述价格的基本功能与价格机制。
第一,传递生产和消费等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要素的价格水平及其升降,是各种经济变量作用的结果。如果商品的价格水平偏高,意味着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较少;如果价格水平
趋升,则意味着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增加。如果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不是单纯的供求量的相对变动引起的,则可能是商品生产条件变化的结果。例如,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可能在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时迅速降低成本,致使商品价格下降,等等。因此,商品和要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向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传递着各种复杂的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和居民消费决策的依据。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商品或要素价格水平的高低升降获得经济信息,就可以进行比较正确的经济决策,这是价格具有调节作用的重要原因。
第二,调节经济利益关系。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外化为他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并最终通过相互交换的商品价格的高低来实现。价格表现为价值实现多少,即商品生产经营者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获利多少的体现。任何价格的变动,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
之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合理的价格调整有利于使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一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价格调整则会引发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三,核算和比较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必须具有效益,要求产出大于投入。在自然经济中,由于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不能通约,难以进行有效的效益核算和效益比较,不能实现经济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在商品经济中,价值的形成为效益的核算和比较提供了可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由于通过货币将商品和要素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投入与产出可以进行精确的记录和计算,并在各种可能的经济活动之间进行效益的比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因此,价格是效益核算和效益比较的有效工具。
价格功能的全面实现,必然使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产生调节作用。简单地说,在以价格为工具准确核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活动之间进行效益比较;商品和要素价格的高低变化决定效益水平及其变化,影响经济主体的利益;各微观主体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调整资源配置。显然,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具有的上述三项基本经济功能,必然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包括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的全面调节。具体地说,在生产领域,价格机制不仅能调节生产的比例,使生产合理布局,而且能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促使企业改善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流通领域,价格机制可以调节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促使流通企业以合理的差价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分配领域,价格机制能调节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再分配,调节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在消费领域,价格机制能调节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过价格机制的这些调节作用,社会经济能保持一种比较高效的运行状态。
⒌试述市场竞争的功能。
市场经济是普遍竞争的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乃至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都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市场竞争使各竞争主体的利益能比较充分地实现,维护和实现经济公平。 第二,市场竞争能在整个社会经济范围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三,市场竞争能激励各经济主体改善微观经济行为,促进微观效率的提高。
⒍什么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
市场机体内诸因素如商品价格、供求状况、货币流通量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调节市场系统运行和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与方式的总称。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竞争机制等。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是经济内在本体的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市场,其基本特征就是交换,而商品是交换行为的最基本客体,而市场是与它的客体同时产生的,市场从其最初意义上讲就是商品市场。而商品所有者是市场的原生主体,它表现为不同的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商品的规律反映到市场经济中,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策机制等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⒎试述市场竞争风险的决定因素与作用。
⑴影响市场竞争风险的因素
市场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市场竞争的规模。竞争双方投入的竞争力量和成本越大,竞争规模越大,市场风险就越大。 第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主要表现为企业间在争夺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额和盈利率等方面的抗衡状态。市场竞争越激烈,竞争双方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第三,市场竞争的方式。竞争方式是竞争双方在竞争时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一般可以划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类。一般地来说,价格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竞争双方轮番降价,会经常造成两败俱伤。 ⑵市场竞争风险的作用
风险的存在对于市场竞争者具有双重意义。.
首先,风险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市场竞争主体来说,必然会形成巨大的和现实的经营压力,促使企业等竞争主体为避免损失而尽力提高决策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规避风险损失,提高经营效益。
其次,风险也意味着获取高额收入的可能性。具有大风险的事业往往是少有问津的事业,由于从者过少甚至没有,一旦成功,便会有较高的收获。所以,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形成一种压力机制,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动力机制,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发展。
⒏什么是不正当竞争的表现?
不正当竞争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反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竞争。不正当竞争的具体做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有:
第一,采取贿赂或变相贿赂等手段推销商品或采购商品,如采用各种形式的帐外回扣和奖金等方式推销商品或采购商品。
第二,弄虚做假,进行商业欺诈。如假冒名牌商品、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掺杂使假、从事虚假的有奖销售等非法营销。
第三,搭售商品,将紧俏商品与滞销商品搭配销售等。
第四,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如强迫交换对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条件,限制购买者的购买选择,用行政等手段限制商品流通等。
第五,编造和散布有损于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产品信誉的不实信息,损害竞争者形象和利益。 第六,侵犯其它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第七,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
第八,串通投标,有组织地抬高标价或压低标价,或者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及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等等。
⒐甲企业商品单位价格为20元,需求量为1,000件,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商品价格变动百分率)为3;乙企业的单位价格为20元,需求量也为1,000件,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5。现在甲、乙企业商品的单价都降低10%,试计算:两企业商品各自的需求量及收益,并帮助甲、乙两家企业分析能否采取同样的降价策略?
题解:①根据公式: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商品价格变动百分率 甲企业商品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商品价格变动百分率 = (?Qd/Qd) / (?P/P)
甲企业商品降价的需求量= Ed× (?P/P) ×Qd+Qd=3×10%×1000+1000=1300件 乙企业商品降价的需求量=0.5×10%×1000+1000=1050件 甲企业收益=1300×20=26000元 乙企业收益=1050×20=21000元
②由于甲乙企业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导致采取同样的降价策略导致收益不同,对于乙企业来讲,同样降价但是收益要少。所以甲乙企业不适合采用同样策略。
⒑假设农业部门所用资本与所耗费资本相等,与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C:V)为8:2,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C:V)为6:4,社会上平均利润率为20%,并设农业部门耕种1万亩土地,投资50万元。在存款利息率为3%的情况下,每亩土地价格是多少?
题解:根据工业情况,求剩余价值率:
由于农业C:V为6:4,总投资为50万元,所以农业C为30万元,V为20万元。由于农业和 万元。20为m,那么农业剩余价值100%工业剩余价值率相同,得出农业剩余价值率为 农业产品价值W= c+v+m =30+20+20=70万元 农业平均利润=50×20%=10万元
农业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0+20+10=60万元 农业绝对地租=农业产品价值-农业生产价格=10万元 土地价格总额=地租∕利息率=10∕3%=333.33万元 元=333.33万亩1万元∕=333.33每亩土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