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3.雨巷诗人 雨巷 我的记忆 望舒草 二、课文理解 1.B
2.“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历经磨难而又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精神。3.D
4.梦想实现了,寻梦者将在快慰中进入梦乡,表明寻梦者的圆梦 之乐。
5.表明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有时要付出毕生的代价。 6.D 22
三、拓展训练
1.表达了作者梦想渴望与执行追求的情感。
2.两段都是这样的句式:第一句讲应该怎么做,后三句解释原因; 第二句是假设一个条件,后两句是假设成立后的状况,第三句是个比 喻句。
17 相信未来 一、基础知识
1.(1)烬 (2)曳 (3)曙 (4)睫 (5)瞳 (6) 脊 (7)偎 (8)挠 2.(略)
3.郭路生 朦胧诗 二、课文理解 1.B 2.D 3.A 4.D 5.B
三、拓展训练
1.这首诗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的,语调亲密和婉, 热诚坦率。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8 致橡树 一、基础知识
1.(2)霄 (2)炫 (3)藉 (4)硕 (5)戟 (6)霭 (7) 岚 (8)霓
2.(1)安慰,抚慰。 (2)威严的仪态。 (3)山间流动的 雾气。 (4)身材魁梧高大,容貌气度非凡。 3.(略)
4.朦胧诗 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 23 国
二、课文理解
1.“攀援的凌霄花”比喻一方攀附的爱情观;“痴情的鸟儿”比
喻一厢情愿式的爱情观;“清凉的泉源”比喻奉献型的爱情观。“绝不 像”“绝不学”“绝不止”等表达了诗人对这三种爱情观坚决否定的态 度。
2.“不,这些都还不够!”
3.体现“追求独立人格及平等爱情”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
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提倡甘苦与共、相互依 存”的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 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4.B
三、拓展训练 B
19 春天,遂想起 一、基础知识 1.(略)
2.台湾 白玉苦瓜 乡愁 二、课文理解
1.(1)《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 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有书本中的江南(“唐诗”),有童年的江南(“九岁时”),有现 实中的江南(“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还有历史中的江南(“小杜的”, “苏小小的”)。
3.“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拓展训练
1.甲(D) 乙(A) 丙(C) 丁(B)。 242.D 3.C、E A 20 短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 1.(略)
2.(1)刘大白 (2)陈梦家 新月 (3)郑愁予 二、课文理解 1.C 2.B 3.D 4.B 5.B
三、拓展训练
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或运用寓言的形式(二者均可)。
2.蒲公英妈妈不希望孩子们躲在妈妈的怀里,希望独立、奋发、 进取,勇于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五单元
21.劝 学 一、基础知识
1.(1)B (2)B (3)A (4)A (5)A (6)B (7) B (8)B
2.(1)“有”通“又”;“暴”同“曝” (2)“知”通“智” (3)“生”通“性”
3.(1)停止 (2)即使;这样 (3)声音大;听得清楚 (4) 凭借;游泳;渡过
5.况 荀卿 思想家 政治家 劝勉,鼓励 25
5.(略)。 二、课文理解
1.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 和态度三个方面论述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事物经过自然的作用或人 为的加工,性质将发生变化,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后天 学习,其思想道德境界及智力发展程度将高于学习之前。现在比喻学 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3.第 2 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第 3 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而善假 于物也。”第 4 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语段精读
1.积善成德 锲而不舍
2.(1)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现代汉语中常作动词用。 (2)金属制的刀剑;现代汉语中常指黄金。 (3)因为;现代汉语中常作动词,使用。
3.①②③④,积累;⑤⑥⑦⑧,持之以恒(贵在坚持等也可)⑨ ⑩专一
4.论述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 5.对比。 四、拓展训练
1.(1)石头 (2)接受;信服 2.D
22 庖丁解牛 一、基础知识 1. A
2.(1)“踦”通“倚”,支撑,接触。 (2)“向”通“响”,声音。 (3)“盖”通“盍”,何,怎么。 (4)“技”,通“枝”,指枝脉。 26(5)“善”通“缮”,拭、擦。 3.C
4.(1)wèi;替 (2)wéi;做 (3)wéi;产生 (4)wèi;
因为 5.D 6.D
7.周 思想家 道家 “老庄” 《庄子》 二、课文理解 1.(略)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 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有谨慎的态度, 才能够把事情做好。(本小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三、语段阅读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2.(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2)三年之后,未尝见 全牛也;(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四、拓展训练
(一)学习,不能为学而学,应该学以致用。
(二)好的愿望必须符合事实,如果只有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实 际,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23 烛之武退秦师 一、基础知识 1.C 2. A
3.A 4.C 275. D
6.编年史 左丘明 二、课文理解
1.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3.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 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三、语段精读 1.C
2.D(否定判断句) 3.B 4.C
5.(1)暗示秦帮晋成就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 摇秦晋联盟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2)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 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3)进一步从现实的 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四、拓展训练
1.晋国新丧;杞子报信。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4 诗三首 一、基础训练 1.D 2.C 3.B
5.(1)饮食;像玉一般美好 (2)只管;买 (3)极恨,极 其遗憾;动词,增多 (4)村落;直升的炊烟 6.(1)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2)子美 现实主义 诗圣 李杜 杜工部 28
(3)山水田园 诗佛 孟浩然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二、课文理解 1.A 2.C 3.A 4.C 5.D
三、拓展训练
1.(1)近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远景:“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2)“危樯独夜舟”照应了“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照应了“夜”。
(3)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2.A 25 词三首 一、基础训练
1.(1)yē (2)ǎi (3)guān (4)qiáng lǔ (5)l èi (6)qì
2.(1)一年 (2)英俊、杰出 (3)指当年的赤壁战场 (4) 把酒洒在地上 (5)完,结束 (6)台阶 3.D 4.D 5.B
6.(1)排比、夸张、比喻 (2)拟人(3)借代、夸张(4)设 问、比喻
7.(1)柳屯田 婉约 乐章集 (2)子瞻 东坡 豪放 (3) 南唐后主 二、课文理解
1.今夜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处?是在空旷的岸边吧,那里大概 有几株低垂的杨柳在习习晓风中无力飘摇,还在一钩微明的残月斜挂
29
于天边。
杨柳岸。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古人还有折柳
送行的习俗。可见,“杨柳岸”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离别人一看见杨 柳,就会想起依依惜别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晓风、残月。清秋的风是凉的,词人以秋风之凉烘托别后心境的 凄凉。月挂树梢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用一个“残”字来修饰,就透 露出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烘托离情别绪。 总之,整个画面充满凄清的气氛:词人怅惘的离愁、孤寂的心境 与冷落萧瑟的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特有的意境。
2.“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都是写周瑜少年得志的,中
间衬一句“小乔初嫁了”,借美人烘托英雄,写出了周瑜生活的美满,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中断之感。
3.这两句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旧时的宫殿还在,但宫殿的主人已 经不是自己了;二是雕栏玉砌没有变,但自己已经韶华不再,身份也 变了。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词人胸怀无限的惆怅。 三、拓展训练 (一)
1.上阕写登楼引发了离愁,借景抒情;下阕写为消释离愁,决意 痛饮狂歌,直抒胸臆。
2.我伫立在高楼上,微风吹面,极目远望,离愁黯黯然地从遥远 无边的天际升起。 (二) 1.C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