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可见艺术需要我们留心观察,敢于想象,然后用有效的方法表达出生活中的各种美。 (六)课后延展 1. 一篇文章──《发现与想象》。 2.一个新发现──生活中你们认为的有趣的墙。 3. 一个新知识──可以到网上查找有关戏剧、面具、脸谱等资料。 本课的学习,需要与第七课《重复的魔力》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因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仍然是学习构成设计中有关“重复”的概念。如果我们将《重复的魔力》与《奇妙的墙》这两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构成中的“重复关系”是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累计构造”是一种三维空间的屏障式重复,是运用具有立体状态的单元,按照“墙”的形式累积重复构成,其基本的方法与“重复的魔力”中平面的重复构成的“基本形”单元重复一样,只不过它们的空间形式,运用的材料不同而已。相关链接 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再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体,而点、线、面、体又可以组合成变化、复杂的形态。立体构成是对空间和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各种事物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或形态,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相中的个体关系,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整体状态,是一个由多个形状构成的综合体。如正六面体,它的形状有四边形,还有六边形。 41
教学反思
第九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教学设计
主备课教师 备课内容 二次备课教师 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欣赏·评述 画 教学班级 七年级 班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为西方肖像画的赏析。如果将教材中一幅幅的肖像画比作点,时间发展比作线,以小标题为统领的模块比作面的话,本课呈现出丰富立体的点、线、面架构。教材分别从肖像画的认识、类别、功能、表现、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介绍,并用“肖像画里的故事、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双人肖像画、团体肖像画、真实的记录、精神的永生、颠覆与革新”七个小标题作了学习方向的指引。面对文中丰富的知识点架构,在简短的课时安排中,难以面面俱到深入分析众多的画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赏析肖像画的思维方法,在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的活动中提高感受美、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外国著名肖像画及代表画家,对外国肖像画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重点作品形成初步认识。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美术专业语言来评述作品。 情感目标: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能理解并接纳西方肖像画多样的表现方式。 创新目标: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拓展过程中,尝试进行中外肖像艺术比较研究;传统肖像表现和流行动漫肖像造型比较研究。结42
教学目标
合欣赏学习,运用肖像画创作形式与法则也来尝试创作,表现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自己。 教学重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形式风格、重要画家及经典作品。 教学重难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理解并接纳外国点 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与风格。并且学会如何用美术的语言解读肖像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外国肖像画相关图片及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作课件于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肖像画的赏析方法和要点 1. 赏析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2)观赏画面,分析美术语言。 (3)领悟内涵,提炼价值意义。 2. 赏析要点 (1)了解背景知识──作者、时代、画中人。 (2)分析美术语言──美术作品形式构成要素(构图、色彩、明暗、透视、技法、风格);肖像画对人物的描绘(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等)。 (3)提炼价值意义──精神、意义、价值。 教学过程和方法 ■ 肖像画里的故事 示例作品:《少女肖像》 1. 背景知识:公元1世纪在庞贝城(意大利)的废墟中发现的,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最早的肖像画。 2. 美术语言:它不仅通过色彩和明暗效果的运用勾画出了少女美丽的容貌,同时还将她矜持的神态和不凡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3. 价值意义:从这幅作品中欣赏者还能读到更多的信息:少女时髦的发型和华贵的头饰表明了其上流社会的身份,在当时读书是一种高尚的娱乐。 4. 教法建议:以肖像画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肖像人物的关注,认识肖像画。 首先和学生探究与画中人进行对话的方法──根据画中呈现的信息要素,综合分析后推测画中人的身份、性格及情感。这一推理方法的运用可以拉近与画中人的距离,对于学生观赏陌生的肖像画人物增添了趣味,促进了探索精神,也为进一步赏析作品作了铺垫。 ■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示例作品:《自画像》 1. 背景知识: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43
个性思考
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自画像》是一幅素描作品,画家作画的工具是一种红色粉笔,这幅画创作于1513年左右,一般认为是达?芬奇的最后一幅作品,幅面约33.3厘米×21.3厘米。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这幅素描现被保存在意大利的都灵图书馆内。 2. 美术语言:在这幅《自画像》中, 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线的微妙变化,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与体面关系,立体感很强, 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3. 价值意义:从这幅自画像上,我们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坚强不屈的性格与意志力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的每一根线条,鼻梁和嘴唇的描绘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幅画所展示的技艺来看,展现了画家无穷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4. 教法建议:通过与《少女肖像》的比较赏析,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素描与色彩两种不同表现方式的魅力。 ■ 团体肖像画 示例作品一:《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1. 背景知识:17世纪的荷兰,除了盛行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还盛行肖像画。当时经常有某一个团体或行业公会集体出资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画。1632年,年近26岁的伦勃朗应著名医学家杜普教授和其他七位医生的要求,绘制了一幅群体肖像画。 2. 美术语言:画中画家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面对着七位学者,一边做着解剖,一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七位学者的表情和姿态不一:有的情不自禁地凑上前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像茅塞顿开;有的又好像如梦初醒??这丰富多彩的表情、生动的姿态,在冰冷、苍白的尸体的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作者不仅把每个具体人物的形象、动态、表情表现得真实动人,而且,用以前所未有过的形式把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使荷兰传统的群体肖像画由简单人物排列的表现方式转换为更具有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全新人物表现形式。 3. 价值意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画家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 4. 教法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一些构图知识,让学44
生掌握构图在一幅画中的重要性。 ■ 真实的记录 示例作品:《马拉之死》 1. 背景知识:创作于1793年,雅克?路易?达维德(又译大卫)(1748~1825),162厘米×125厘米,布面油画,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2. 美术语言: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法国革命家马拉被刺死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分处理得很单纯,以突出下半部分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体现了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3. 价值意义: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在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简洁、严谨、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表述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4.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鉴赏美术作品。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 精神的永生 文森特?威廉?凡?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 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艺术特色:采用点彩画法。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体现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凡?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