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角边),并能灵活地运用,进行有条理的简单的推理.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边角边”判定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利用“边角边”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灵活解决问题.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直尺、刻度尺、量角器
四、相关资源
动画演示《“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做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重合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你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生: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师:很好,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分别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
师: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生:两种:
(1)两边及其夹角;(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设计意图:明确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情况和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师: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探究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C′A′=CA,∠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C′A′=CA,∠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ABC与△A′B′C′,将△A′B′C′剪下,与△ABC重叠,比较结果.
(2)作好图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教师活动:
在学生作完图后,由一个学生口述作图方法,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再次体会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
操作结果展示:
对于探究1: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结B′C′.
将△A′B′C′剪下,发现△ABC与△A′B′C′全等.
由此得出判定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和“SAS”).
几何语言表示: 如图,
在△ABC和△DEF中, ?AB?DE,? ??B??E,?BC?EF,?∴△ABC≌△DEF(SAS). 对于探究2:
学生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有的说全等,有的说不全等.教师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画图方法:
(1)画∠DB′E=∠B;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线B′E交于两点C′,F,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条件,而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同时和△ABC全等的.
也就是说: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它不能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设计意图:类比“边边边”探究得出“边角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获得新知,进一步增强了动手能力.
(三)例题解析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A和B.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AC=DC,BC=EC.要是再有∠1=∠2,那么△ABC与△DEC?就全等了.而∠1和∠2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
证明:在△ABC和△DEC中, ?AC?DC,???1??2, ?BC?EC,?∴△ABC≌△DEC(SAS). ∴AB=DE.
设计意图: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
1.如图,OA平分∠BOC,并且OB=OC.求证:AB=AC.
2.如图,已知△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且CD=BE,△ADC与△AEB全等吗?小明是这样分析的:因为AB=AC,BE=CD,∠BAE=∠CAD,所以△ADC≌△AEB(SSA),他的思路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
1.证明:∵OA平分∠BOC, ∴∠BOA=∠COA. 在△OAB和△OAC中, ?OB?OC,? ??BOA??COA,?OA?OA,?∴△OAB≌△OAC(SAS). ∴AB=AC.
2.小明的思路错误.错解在把“SSA”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实际上,“SS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条件.因为两边及一边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正解:△ADC≌△AEB.因为AB=AC,D,E为AB,AC的中点,所以AD=AE.在△ADC和△AEB中,因为AC=AB,AD=AE,CD=BE,所以△ADC≌△AEB(SSS).
或者因为AB=AC,D,E为AB,AC的中点,所以AD=AE.在△ADC和△AEB中,因为AC=AB,∠CAD=∠BAE,AD=AE,所以△ADC≌△AEB(SAS).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证明格式,通过解题实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1.根据“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理解“边角边”判定方法.
七、板书设计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 “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的几何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