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土壤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

◆ 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3

或tm-3。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 或tm-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1?容重)?100 密度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

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土壤水吸力 主要作用 通气孔隙 >0.02mm <15kPa 此孔隙起通气透水作用,常被空气占据 毛管孔隙 0.02~0.002mm 15~150kPa 此孔隙内的水分受毛管力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 <0.002mm >150 kPa 此孔隙内的水分移动困影响,能够移动, 可被植物难,不能被作物吸收利吸收利用,起到保水蓄水作用 用,空气及根系不能进入 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

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

1—块状结构 2—柱状结构 3—棱柱状结构 4—团粒结构

5—微团粒结构 6—核状结构 7—片状结构

(2)块状与核状结构 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 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 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

高中生物植物生产与环境《土壤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土壤胶体。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0r174x0o16vudb8bhn079ew80o9bl00sa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