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董莎 王珊
来源:《企业导报》2016年第08期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应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探讨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以人为本 一、相关理论阐释
不同的高等学校的教育类型、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培养体系和途径以及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学者关于高校的常见分类如下:潘懋元教授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武书连研究员以科研规模为分类标准将中国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育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四类。 应用型高校的宗旨是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教育任务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教育任务的载体在于加强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国内的专家学者倾向于以实践教学体系本身构建及完善为中心,遵循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传统范式,把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多数该主题的研究,都能分层次、分类型、分学科专业地探索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旨目标,对照目标探究对所培养的人赋予相应的能力要求。国外鲜见以“实践教学”作为专题来开展研究。这与西方教育系统固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相关,即教学的本身既包含了“实践”的内涵。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已愈来愈广泛地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加之国家深化改革的推进,使得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直面产业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迫切需求,在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中重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瞄准重要产业应用型人才知识体系建立的关键问题,真正提高这类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性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仅仅将企业需求作为教学体系完善的考虑因素之一。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教学体系的完善只有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才能深入实践。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对于实践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特殊意义。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
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资源和环境,来培训适合用人单位的人才。目前校企合作模式有两种观点,一种只涉及人才培养,一种不仅涉及人才培养,还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这也反应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互惠互利原则是校企合作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但目前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更多的是由高校发起,企业并没有实质性的话语权,所以高校想推进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收效甚微,因为企业无法从这种合作中获利。对比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德国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培养人才,企业与学院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有专门机构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监督。最重要的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并承担实践过程中主要经费,企业把这种校企合作视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学生毕业去向较为明确,使学生与企业都取得双赢。所以将企业的员工培养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质性结合才是调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的关键。 三、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代表了国家最先进的人才培养水平,创造着最发达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因而天然承担了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水平的历史责任。然而,实践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由高等教育系统输出的人才,在以企业为绝对主体的用人单位中,往往存在专业技能或综合素养方面的缺位、错位,甚至越位。这种在企业经营运作微观场景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汇聚在一起,则演变为影响经济社会运转的宏观阻滞机制。破除这种阻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给予持续关注和解决。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不是针对生源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制定的,所以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很多,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常常被忽略,即便有实践课时,学分比例也非常低。其次,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依据是高校目前所拥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和课时要求,而不是企业的人才需求或者市场需求。目前高校实践课程的名称和内容,课时和场所都是由高校教师单方面商讨决定,而非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共同讨论,这有悖于实践教学应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这项原则。二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只停留在上专业课和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而且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和对人才的需要了。其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需要设置专门的教学科室和教学人员,但很多高校实际投入很少。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其纳入高校的总体规划。再次,缺乏优秀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选择。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只能依靠校内实验室,而不是专业实训基地或者对口企业。企业能否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平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获得利益。但是在高校主导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话语权并不强大。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問题。首先,有的高校给任课教师安排的课程过多导致没有时间研究实践教学工作。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中的独立院校,独立院校无论是管理人员还
是任课教师都是相当紧缺的,一名任课教师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去研究实践教学,去接受企业再培训。其次,师资力量薄弱。例如应用型高校中的独立院校的主体教师多为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实战经验。“双师型”人才稀缺也是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开展的关键。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的引进方案。 四、提升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的对策
高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价值发挥的空间。破除人才培养之于影响经济社会运转的宏观阻滞的路径在于,彻底打通上游高等教育与下游企业实践两端的关联,以提升人才之于企业的契合度为根本路径,构建上下游动态匹配的机制。具体表现为: 一是课程设置。首先,高校专业设置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课课时按照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分配。对于开设的实训课程要注意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课程设置应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高校应协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让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符合专业所对口的行业需求。再次,借鉴企业人才培养中“职业生涯设计”的模式。在高校中每个专业设置“专业实践时间轴”与企业的“职业成长时间轴”相互匹配,那么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目标就是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 换而言之,也就是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培养与积累需要时间,那么“职业生涯设计”实际上是以“职业线”的方式 ,告知员工工作的方向与工作的具体要求。高校以企业的“职业成长轴”为标杆来设计实践教学可以让企业更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培养情况与实践能力。校企双方的这种合作对等关系也能让企业更准确的参与高校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首先,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关键在于给企业带来相关的经济利益。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直接利益和补偿性利益两方面。直接利益就是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将自身对人才的要求直接反映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从而获得企业需要的人才。补偿性利益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员培训和科技咨询等方面获得高校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通过企业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比如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应用性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调研工作学习,既培养了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又帮合作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高校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专门组织企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形成产学合作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体验式、案例教学式、协作教学等方式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专业课程可以实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行业交流的能力。其次,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進行网络模拟实践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模拟实践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网络模拟实践教学还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氛围轻松自由等优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网络实践教学每个模块的模拟训练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再次,建立预警与监督机制。实践教学的参与方有学校,企业和学生。通过建立职业岗位能力指标体系进行周期性测评,随时预警并进行修正。在该多元化参与主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