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分与解释
一、引言人格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采用自我报告和投射技术。 自我报告包括调查目录和问卷两种。
第一个正式调查目录可溯原于Woodworth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受托编制的“人事材料纸”(1917),这个调查表主要是为甄别入伍人员有无神经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个性的调查目录已有了Hathaway和McKinley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目录(MMPI 1942),这个调查表是为了甄别有无精神病而设计的。
以后在MMPI的基础上Gougth又发展了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目录( CPI,1956-1975)。
此调查目录目的是评估人际行为和社会交往倾向。
Cattell的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1974)则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在大量描述人格特质的词语中分析出16组性质相同的要素,编成16个量表。
所有这些都是美国常用的对人格作描述研究的工具。
在英国,常用的人格问卷是Eysenc k和其夫人编制的人格调查目录(EPI)和个性问卷(EPQ)。
EPQ是从Eysenck以往几项个性调查发展而来的:
Maudstey医学问卷(1952),有40个项目,主要调查神经质(N量表);个性调查表(MPI,1959),由E量表(内外向)和N量表所组成;1964年,在上述N和E量表基础上加上L量表(掩饰,虚假),成为艾森克个性调查目录(EPI)。
1975年,再加入P量表(精神质),成为现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因此,EPQ是由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内外向(E),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精神质(P)三个个性维度。
二、EPQ测验的实施与计分
1 / 8
1、手工操作是常用方法。
受试者根据问卷上的问题,在答卷上逐条作答;主试者用记分键来计算得分,并根据得分作解释。
EPQ的成人和儿童问卷包括P、
E、N和L四个量表,各量表又分别包括不同数目的项目。 一个项目只负荷一个维度因素。
每一项目只要求回答“是”或“否”,而且一定要作一回答。 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
为了节约问卷纸和方便计分,可将问卷纸与答卷纸分开。 问卷纸上印有所有项目。
受试者将问卷与答卷的题号对齐,然后逐条回答,只需在“是”或“否”上划一圈便可。
问卷可反复使用。
将记分键套准每一受试者的答卷上,便可计算各量表的得分(原始分)。 各量表的项目数即是它们的最高分,没有或绝少有人得最高分的,同样也没有或绝少得0分的。
大多数在0和最高分之间。
然后,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常模分数,换算标准分,且可以此对某一受试者的个性特征作描述。
在问卷上印有指导语,在实施时必须让受试者读懂。
2、机械操作现已在PC1500,苹果Ⅱ以及IBM PC/XT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上编制出不同的处理程序。
2 / 8
其中,仅以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DXC多项心理测评仪”为专用机。 受试者可根据莹光屏、幻灯片或问卷上显示的指导语和各项问题,依次按“是”或“否”键。
回答完毕后,结果自动打印出来,并绘制出彩色剖析图。
DXC型仪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携带方便,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心理测量的原则,改变常模换算标准。
三、分数解释内外向个性维度首先是荣格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提出来的。 艾森克以实验室和临床依据为基础,研究E因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强度之间的相关,N因素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相关。
艾森克认为遗传不仅对E和N因素有强烈影响,而且也与P维因素有关。 艾森克认为,正常人也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高级神经的活动如果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向病理方面发展,神经质可以发展成为神经症,精神质可以发展成精神病。
因此,神经质和精神质并不是病理的,不过有些精神病和罪犯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P量表发展较晚,其项目是根据正常人和病人具有的特质经过筛选而来的,不及E和N量表成熟。
L量表是测验受试者的“掩饰”倾向,即不真实的回答,同时也有测量受试者的纯朴性的作用。
划分有无掩饰的标准,要看所测样本的一般水平以及受试者的年龄。 一般来说,成人的L分因年龄而升高,儿童则因年龄而减低。 在E量表中,极端内向与极端外向之间有各种程度的移行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均属于两级端之间,或者倾向内向或外向。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