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说课稿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因此,本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阅读材料。

二、学情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质疑—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一个天平。

小组实验:每组二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食盐、白糖、2只烧杯、玻璃搅拌棒。

六、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课标指出科学课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拓展延伸。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杯水(贴上标签:1号,2号)和一大一小的马铃薯,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可能研究什么问题?这样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导入新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⑴、准备两个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⑵、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时,就会迫不及待想去验证它,于是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⑴、讨论验证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2号杯加了某种物质,科学是讲究证据的,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两杯水不一样呢?接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方案多种多样,有:闻一闻,尝一尝,晒一晒,烧一烧……对于这些方法我让学生一一评价,有的还进行了验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闻不出来,尝不安全不卫生,晒时间太长,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一烧,让水分蒸发再观察。那好,我们就来做个加热实验吧!

⑵、做加热实验

当学生探究有了发现一定喜不自禁,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两杯水中的液体是否相同,当大家看见2号杯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颗粒物质”时,学生兴奋的喊起来——盐,白色物就一定是盐吗?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对白色物还做出了各种猜测,还有可能是味精、白糖……接着我因势利导:同学们,那2号杯里的水到底加了什么物质呢?接下来我们该怎么研究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运用“反证”的方法想到:把盐、白糖、味精分别溶解在水里,看看马铃薯会不会浮起来?于是进入下一个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三)配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首先,我让小组设计实验,如:需要用什么材料做,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完善方案。为了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为学生提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也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因此,本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0mbg9dusl2xn8u9whcj4n25q6nxtf004e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