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文学批评基础题复习范围 名词(20分)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是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社会作用和价值评定标准等问题的原理和原则。 文学批评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等所作的分析和评价。
2.诗言志
是《尚书·尧典》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诗歌的本质作出了最早的理论概括,被朱自清先生称为我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纲领。它对中国的古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
1.它认为诗歌的产生源自人的心理,发生于人的主观认识世界,而不同于西方认为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这就使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重视抒情性,使中国古代的诗歌,特别是抒情诗积极发张。
2.使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偏重于诗文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诗歌理论研究,形成了文学理论批评专门化的特点。
3.诗言志的志,是先秦最早主要指文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过于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对政治的积极作用,强调诗教。
3.兴观群怨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来的。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是说诗歌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使人精神振奋,感情波动。从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这说明孔子已经接触到文学的作用,不只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客观意义,也和读者有密切联系,认识到文学美学作用,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来讲的。诗歌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应,那么从诗歌当中就可以看出风俗盛衰,政治得失;从作者讲,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而接受者又是通过诗歌作品来认识生活的真实面貌。可见,兴与观,是说诗歌具有认识作用,具有反映现实认识社会的功用。孔子所讲的观,既指观诗的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还可以观诗人的心志。总之,从诗的客观认识中,可以得到孔子对于观世界与文艺之间关系的理解。它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准确的反映现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来讲的,孔安国著为《群象相切磋》,朱熹著为《和而不流》,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和睦相处。
4.苑,是就文学作品的发泄作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来讲的,是说诗歌可以批评现实、表达民情。
4.文笔之争
是南朝关于文体分类引发出的一场辩论。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与“笔”对举,源于汉人关于“文学”、“文章”的性质和形式之别而加以区分。汉代,凡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章”。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的辨析,日趋精细,于是产生“文”“笔”的区分。据现有史料,文笔之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沈约《宋书?颜竣传》均有“文”“笔”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对举之述,称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文学批评家开始把中国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类。但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自有差异:以有无韵者区分文笔,乃南朝人习惯说法
简答(40分)
1.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这两个是孟子在《万章上》和《万章下》提出来的。
以意逆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意乃读者之意,也就是读者自己对诗篇的理解,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去迎合诗人之志。另一种认为意是客观存在为诗篇中的意,也就是应该从诗篇的客观去推求志。前者比较符合孟子原意,后者比较利于理解。
知人论世是说要了解一首诗,必须了解诗歌的作者,要了解作者又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协作环境,这就成了文学批评的重要依据。
局限:1)有的作品本事不清,无法推球。2)有的作品文心难测(比如措辞委婉,记忆遥深,使用个体意象,表达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表达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受等) 3)兴会释然 4)见仁见智,作品思想大于作者思想。
2.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和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屈原要发愤抒情,司马迁要发愤著书,韩愈要强调物不得其平则鸣,认为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欧阳修认为“诗穷而后工”,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些人的言论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的生活遭遇对其创作有重要作用。
古代文人往往遭受压抑、打击和困窘,理想抱负不能实现,但这些遭遇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下层,接触穷苦人民的生活,观察事物、认识现实和了解现实,并由此产生忧思悲愤,产生创作冲动。用诗歌来批判现实、发泄不平、表达心声。这就是发奋抒情,发愤著书,或叫不平则鸣。诗人的遭遇越不幸,感情越激愤,接触的生活越丰富,体验现实感受就越深刻,创作成就也就越高,因而说,“诗穷而后工”。
3.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这是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中提出的命题,是说诗词写作中,要有社会内容、有政治寄托,但这种内容和深刻的寓意又不能从表面上直接说出来,即主题和寓意不能赤裸裸的展示,而必须是言内而意外,必须对作品反复涵咏,才能体会其中深意。从读者来讲,则是见仁见智。读者可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而获取不同的审美享受,它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品要简单,含蓄蕴藉、不可直露,要有文外之旨,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4.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它象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画艺术和理论发展中。“意境”作为文学理论的概念出于唐代,但它的思想渊源早就存在于先秦以来的典籍中了。《周易·系辞传》提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命题。认为用 抽象的概念不能表现清楚、表达充分的含意,可以用形象表现出来。
第一个明确提出“意境”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说明的是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矣。”
唐代诗僧皎然所说“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进一步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揭示了意境含蓄蕴藉和发人想象的审美特征。此外,都揭示了意境的审美特质,都丰富和发展2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了意境论。
论述题(40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感性化特点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容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早在先秦已经形成了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偏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它看到宇宙的变化无穷和事物的运动转化,却忽视了其构成规律与逻辑关系偏重整体的直观把握,忽视精密的和抽象的逻辑分析与归纳。这种感悟式的直觉思维重在整体的直观把握,它不同于西方的偏重于条分缕析,它虽然上升为理性但仍离不开感性,受此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当中的一系列概念,如韵味、意境、风雅、理性、阳刚、阴柔、晴空、飘逸等,也就并非像西方那样先做一番明确的界定,然后步步为营,经过严密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是多起源于感性体验,渐渐约定俗成、代代发挥,最终完善。这样,它就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和概念相结合的特点。
2.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及其对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影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体现了道家以虚无为本的思想体系,薛蕙说“大音希声者,众音之本”,它和无形无名的大道一样,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属性,具有潜在的无限可能性,可以展开来重现出繁复多样的现实性。同时,无形无名的大道,大音大象又不能脱离有形有名的东西而存在,又要通过有形有名的事物而表现出来。就是说在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有形有名的事物当中潜藏着无形无名的大道。而大道因为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于一切,已经展现出来的现实性,这就使人们不满足于已经显现出来的现实性,而把追求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作为最高目标。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境界影响深远,它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可以让接受者产生发挥无穷的联想,它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它为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追求虚实相生、经营空白的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绘画强调,画在有笔墨处,画的妙处在无笔墨处,中国画的观念和手法主要是强调经营空白,以白当黑。
在文学的概念和范畴上,在处理道与文,意与言,实和虚,形和神,秀和隐等队里的关系时更偏重于道、意、虚、神、隐;在审美上追求淡远清空的空灵之美,要求作品要有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强调作品的意义定向和未定性。要求作品要写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要写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写的具有神韵,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