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
[真题再现]
1. [2014·课标全国卷Ⅰ]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相关问题。第(1)问,对比材料中1908年和1910年的内容即可得出预备立宪的期限和内容都有所变化,而且1910年增设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革命形势发展和立宪派要求的结果,清政府也想借此化解危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革命已成为大势所趋;从材料中“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可知,清政府不是真的想实行立宪,只是借此维护统治;皇族内阁的出现则使立宪派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答案:(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2. [2014·课标全国卷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1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的理解。材料主要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的内涵及实施情况。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巩固抗日根据地和团结各阶层抗战的角度来分析“原因”;“特点”根据材料中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可知从领导力量、各阶层联合和民主协商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可从团结抗日力量、保证民主权利和巩固根据地政权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师说高考]
[仿真练习]
1. [2014·福建厦门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普天地杀戮变
2
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
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且夫寡不敌众,私不敌公,人理之公则也,安有以一人而敌亿兆国民者哉!则莫若立行朝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三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聃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衰,国家长久,天下后世,师之慕之。
——选自《康有为政论集》
(1)据材料,概括指出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及其目的。
(2)结合史实,说明康有为在中国“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的愿望是否能真正得以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民主思想及其实践。第(1)问,“看法”需要从材料中归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盖皆自法肇之也”说明康有为反对法国的暴力革命,认为革命会引发灾祸;“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说明康有为主张改良,走君主立宪之路;结合材料可看出康有为的目的是为其变法铺路。第(2)问,用近代史实说明即可。
答案:(1)看法:认为暴力革命会引发灾祸;反对革命,主张改良。 目的:为实现维新变法的目标服务。 (2)愿望:没有真正实现。
理由:戊戌变法失败,君主立宪没有实现;清末“预备立宪”是场骗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2. [2014·辽宁大连高三一模]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朝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第(1)问,从“宪法信条,业经颁布”“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可归纳出清政府已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从“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归纳出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从“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归纳出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即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革
3
命的来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史实: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应对: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