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山东赛区的比赛结束到贵州参赛启程只有短短 4 天时间,所以山东赛区的课题与全国赛区的课题一致,而我在准备山东赛区比赛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依据的是山东的新课程标准(山东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学生的主要教学标准是合格性考试,依据则是省教科院对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而该标准与贵州的课程标准差别比较大,而时间不允许我做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我给国赛送上一个山东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

新课程标准对于整个地表形态专题的要求只有一句话: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主要是风力、流水、海浪等外力作用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所以在老教材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选取了外力作用地貌作为设计的主体。 【目标引领】

新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

2、能够识别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风力、流水、冰川、海浪)

1

3、认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的关系 2、认识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课堂探究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一名旅行爱好者的身份走进课堂,展示四幅典型外力作用地貌,险峻壮美的峡谷、广袤苍凉的大漠、沟壑纵横的黄土和瑰丽奇实验目的:演示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实验步骤:①将沙子堆成小山。

②将瓶中的水从山坡上方缓缓

特的溶洞,引发学生对塑造地表形态的神奇力量的浓厚兴趣。 倒下。 观察思考:《探究过程》

的哪种作用形式?一、风化过程

展示沙尘和山洪图片,引发学生对沙子来源的思考,并提出“沙子的前世是石头” 的观点,从而引出石头变沙子的过程(风化作用),视频介绍风化作用,最后介绍风化作用的最典型地貌—石蛋。 二、风力作用地貌

1、通过沙子与风的渊源引出风力作用,观看视频了解风沙一起又塑造了新的地貌;

2、“风吹沙实验”演示风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式和彼此关系;

3、观看两种典型风力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4、思考并整理风化与侵蚀的区别和联系

5、观看两种典型风力堆积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三、流水作用地貌 1、流水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箱、沙子、一瓶水

2

①实验中反映了流水

②推测典型地貌(沟壑纵横的黄土和山麓冲积扇)可能出现在模拟实验中的什么位置(山坡或山麓),分别是由流水的什么作用形成的?

③试从气候、地形、土质三个方面推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原因? 2、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与流水侵蚀作用强弱的关系

3、观看两种典型流水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巨大的含沙量,在黄河东流入海的背景下,阐释在太行山出峡谷和入海口形成的两种典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和三角洲)。

5、半程总结:描述沙子是怎么样从西北地区来到黄河三角洲的? 四、冰川和海浪作用地貌

1、视频观看青藏高原的一座座山川形态,认识冰川作用地貌; 2、观看两种典型冰川侵蚀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

3、观看冰碛地貌图片,并解读冰川堆积作用区别于风力和流水堆积物的典型区别;

4、观看四种典型海岸地貌图片,根据其景观的外在特点猜测其名称。五、典型地貌的分布

1、判定典型景观分别是由什么外力作用所形成,并指出对应在中国地形图的位置;

2、风力、流水、冰川和海浪作用分布的规律总结; 风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作用—高山或高纬度地区; 海浪作用—沿海岸地

带。

3、从能量传递的角度认识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

越靠近海洋的地方,太阳辐射更多的把能量传递给水循环,所以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越靠近内陆的地方,太阳辐射更多的把能量传递给风循环,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3

六、课堂总结

4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山东赛区的比赛结束到贵州参赛启程只有短短4天时间,所以山东赛区的课题与全国赛区的课题一致,而我在准备山东赛区比赛的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依据的是山东的新课程标准(山东取消文理分科,高一学生的主要教学标准是合格性考试,依据则是省教科院对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而该标准与贵州的课程标准差别比较大,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0h958oufh2wkqq4mj6h371qz5d0ci00kj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