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阅读之
表达技巧(一)
1.学会赏析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素材积累——优美语段
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构思立意,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诗歌鉴赏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
谈。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考点一:修辞手法
知识点积累
下面就几种最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1.比喻
诗人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就叫作比喻。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画人物,即喻情、喻事、喻理、喻人。比喻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拟人就是把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人格化。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所特有的具象效果。
(2)拟物。把人当做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4.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双关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特征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古诗词中常见的借代物有: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
6.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表达效果: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方法点拨】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析效果。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诗中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阐释如何运用),……(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近 王 铚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作者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②
①
考点二:鉴赏表达方式
知识点积累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代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
(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加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词人的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4)借古讽今。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手法。 (二)描写方式 1.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
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虚,哪是实。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动,哪是静。
4.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5.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6.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