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徽县职业中专伏镇校区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徽县职业中专伏镇校区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g由CO2和S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5NA B.1L0.1mol?L-1 Na2SiO3溶液中含有的SiO32-数目为0.1NA C.0.1molH2O2分解产生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2.8g聚乙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0.1NA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假设3g由CO2和S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为xg,有CO2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xgx(3-x)g3-x?22?mol,SO2含有的质子的物质的量为?32?mol,电子的总物质的量为

44g/mol264g/mol2x3-xmol+mol=1.5mol,因此3g由CO2和S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5NA,A项正确; 22B. 由于SiO32-会水解,因此1L0.1mol?L-1 Na2SiO3溶液中含有的SiO32-数目小于0.1NA,B项错误; C. 1mol过氧化氢分解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因此0.1molH2O2分解产生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C项错误;

D. 聚乙烯中不存在碳碳双键,因此2.8g聚乙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0,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点睛】

溶液中微粒数目确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溶液的体积是否已知;溶质能否水解或电离;水本身是否存在指定的元素等。

2.金属铊(81Tl)有重要用途,可用来制造光电管、光学玻璃等。铊与铯(55Cs)同周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Cs>Tl

C.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Tl> Cs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铯(55Cs)位于第六周期第ⅠA族,铊与铯(55Cs)同周期,可知铊(81Tl)位于第六周期第ⅢA族,金属性:Cs>Tl。 A. 元素在同一周期,序数越小,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Cs>Tl,A项正确; B. 金属性:Cs>Tl,则碱性:CsOH>Tl(OH)3,B项正确; C. 金属性:Cs>Tl,则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Cs>Tl ,C项错误;

B.碱性:CsOH>Tl(OH)3 D.Tl是第六周期第ⅢA元素

D. Tl是第六周期第ⅢA元素,D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重点,知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规律,每一层最多排布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布8个(除第一层外),次外层最多排布18个,得出铊与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即可知道位置。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L-1的 NaCl、NaI混合溶液中滴向2 mL浓度均为1.0mol·LAgNO3溶液,加2~3滴0.01mol·振荡,有黄色沉淀产生。 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L-1 醋酸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向两支分别盛有0.1 mol·C 加等浓度Na2CO3溶液,可观察到前者有气泡产生,后者无气泡产生。 L-1 KMnO4酸性溶液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 mL 0.01 mol·D L-1H2C2O4,和2 mL 0.1 mol·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快速加入少量MnSO4固体,加有MnSO4的试管中溶液褪色较快。 A.A 【答案】B 【解析】 【详解】

L-1的 NaCl、NaI混合溶液中滴加2~3滴0.01mol·L-1AgNO3溶液,振荡,有黄A.向2 mL浓度均为1.0mol·

色沉淀产生。说明先生成AgI沉淀,从而说明Ksp(AgCl)>Ksp(AgI),正确;

B. 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消失。不能证明原溶液中有SO42-,因为若含SO32-,也会生成BaSO4沉淀,错误;

L-1 醋酸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Na2CO3溶液,可观察到前者有气泡产C. 向两支分别盛有0.1 mol·

CH3COOH>H2CO3>H3BO3,Ka(CH3COOH)>Ka1(H2CO3)生,后者无气泡产生。说明酸性:从而说明电离常数:>Ka(H3BO3),正确;

L-1 KMnO4酸性溶液和2 mL 0.1 mol·L-1H2C2O4,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D.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 mL 0.01 mol·

快速加入少量MnSO4固体,加有MnSO4的试管中溶液褪色较快。从而说明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正

B.B

C.C

D.D

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电离常数:Ka(CH3COOH)> Ka1(H2CO3)>Ka(H3BO3) -1结论 A Ksp(AgCl)>Ksp(AgI) B 原溶液中有SO42- 确。 故选B。

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锂离子电池开发的三位科学家。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式为LixC6+Li1-xCoO2

C6+LiCoO2(x<1)。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Li+由b极向a极迁移

B.放电时,若转移0.02mol电子,石墨电极将减重0.14g C.充电时,a极接外电源的正极

D.该废旧电池进行“充电处理”有利于锂在LiCoO2极回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式为LixC6+Li1-xCoO2

C6+LiCoO2(x<1)可判断出,放电时Li元素化合价升高,

LixC6(可看作单质Li和C)作负极,Co元素化合价降低。 【详解】

A.放电时是b极为负极,a极为正极,Li+由负极移向正极,即由b极移向a极,A正确; B.放电时石墨电极发生Li-e-= Li+,若转移0.02mol电子,则有0.02molLi参与反应,电极减重为0.02×7gmol=0.14g, B正确;

C.充电时,原来的正极作阳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C正确;

D.“充电处理”时,Li+在阴极得电子生成Li,石墨为阴极,故该废旧电池进行“充电处理”有利于锂在石墨极回收, 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充电时为电解装置,电池的正极与外电源的正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池的负极与外电源的负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判断电极时可以通过判断电池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

5.使用下列试剂或进行下列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实验目的 制备一定量氢气 证明Al(OH)3,具有两性 除去酒精中少量的水 证明Na2O2与H2O的键能之和小于生成的NaOH与氧气的键能之和 试剂或实验操作 锌粒、稀硝酸 0.1mol/L的盐酸与0.1mol/L的氨水 加入适量CaO后蒸发 用脱脂棉包裹适量Na2O2后,再向脱脂棉上滴几滴水,脱脂棉燃烧 C.C

D.D

D A.A 【答案】D 【解析】 【详解】

B.B

A. 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粒反应不会生成氢气,达不到实验目的; B. 氢氧化铝不与弱碱反应,而氨水不能溶解氢氧化铝,达不到实验目的;

C. 除去酒精中少量的水,加入适量CaO后,CaO会与水反应生成沸点较高的氢氧化钙,可利用蒸馏的方法得到酒精,而不是蒸发操作,C项错误;

D. 用脱脂棉包裹适量Na2O2后,再向脱脂棉上滴几滴水,脱脂棉燃烧,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即证明Na2O2与H2O的键能之和小于生成的NaOH与氧气的键能之和,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反应热的表达有宏观与微观两种方式。第一种,反应热=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第二种,反应热=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学生要理解反应的实质。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氯气的性质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B.③

C.②③④

D.③⑤

①氯气和氢气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能产生爆炸,在没有条件下不反应,故错误;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所以吸收氯气的能力较小,实验室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故错误; ③次氯酸有强氧化性,新制的氯水中次氯酸的量较多,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所以久置的氯水中次氯酸含量较少,强氧化性较低,所以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的,故正确; ④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化氢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氯气、氯化氢都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硝酸银溶液不能用于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故错误;

⑤饱和食盐水中含有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氯化氢极易溶于饱和食盐水,所以可以除去Cl2中的HCl气体,但达不到除去HCl气体中的Cl2的目的,故错误;

7.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供电系统中有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RFC是一种将水电解技术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的可充电电池。下图为RFC工作原理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转移0.1mol电子时,a电极产生标准状况下O2 1.12L B.b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2H2O+2e-=H2↑+2OH- C.c电极上进行还原反应,B池中的H+可以通过隔膜进入A池 D.d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O2+4H++4e-=2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

A.a电极与外加电源的负极相连,a电极为阴极,a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a电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A项错误;

B.b电极与外加电源的正极相连,b电极为阳极,b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B项错误;

C.c电极通入O2,c电极为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c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d电极通入H2,d电极为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d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H+,在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B池中的H+可以通过隔膜进入A池,C项正确;

D.d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H2-2e-=2H+,D项错误; 答案选C。

8.下列解释对应事实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Fe2++2OH一=Fe(OH)2↓ B.漂白粉溶液加入醋酸:H++ClO-=HC1O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徽县职业中专伏镇校区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徽县职业中专伏镇校区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已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g由CO2和S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质子数为1.5NAB.1L0.1mol?L-1Na2SiO3溶液中含有的SiO32-数目为0.1NAC.0.1molH2O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0g2j3f3yb0h1ll01eyq0a6ri16osu014d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