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作者:张淑君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24期
张淑君?
(甘肃省临夏市学前教育中心 甘肃 临夏 731100)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研究也表明,六岁以前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良好性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低龄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要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家园合作的平台。
【关键词】家园合作;小班;行为习惯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课题研究初级阶段的调查问卷中,80.4%的家长已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应该是在幼儿时期。教育家陶行知
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研究也表明,六岁以前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良好性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众所周知,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行为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而且受身心发展的制约自控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孩子很少受纪律约束。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由于“泛化影响”,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就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 幼儿教育应该非常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并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表率。
1.始于入园,先入为主,让幼儿确立行为意识。
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面对集体生活,要有一定的行为规则,但他们对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多少认识与了解,所以,我们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与训练培养应该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就开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日生活中幼儿需遵守的常规细则分解到每个环节,几乎包含了入园、饮食、活动、游戏、入厕、离园等一系列生活内容。例如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和孩子商量怎样叠放大衣看上去会很整齐,吃早点的时候不让饭粒掉在桌上、地下会让桌面看起来很干净,离开座位后把小椅子轻轻放回去就有宽敞的地方让我们走过去,下楼梯的时候一个一个排队扶着扶手一步一步的往下走就不会摔着小屁股等等,使得幼儿一入园就树立了幼儿园生活中该有行为意识。
其次,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我们要先入为主。首先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来增强幼儿的主动性,那么幼儿就会主动向这些标准看齐,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要求,时间长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养成。
2.循循善诱,要求合理明确,让幼儿“有章可循”。
在教师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要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小班幼儿只需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客人要问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小班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我们要做个懂礼貌的好宝宝,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3.不断提醒,鼓励教育,让幼儿实践中慢慢养成。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记忆力也不是很强。某一行为规则初形成时期幼儿往往能很好的遵守,但有时间间隔后就有可能忽视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来说,一个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根据这些特点,我采取重复练习、不断提醒、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强化幼儿行为习惯。比如要下楼梯时,每次,我都会很认真地告诉幼儿怎么下楼梯最安全,幼儿就会很明确需要注意什么;个别幼儿由于性格特点仍会忘了规则,我就让他回到起始点重新走,重复训练强化他对这一行为规则的记忆;也有个别为了抢先走在前面会往楼梯左边走和上楼的幼儿发生冲撞,我就给他一个手势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我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4.及时矫正,巧妙设计,让幼儿被动变主动。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这些行为切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扩展,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多起来,教师的反复提醒已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在我们班每天产生了一至三位“餐桌好宝宝”,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能保持桌面整洁,评出以后奖励一朵小红花。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时时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挑食、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幼儿早午点不再成为我们头疼的问题。
5.利用游戏,养成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且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随心所欲的行为,限制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小,给其直接定规则令遵守一定达不到教育的期望值,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幼儿明白平时要经常刷牙、玩滑梯要排队等道理,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样无形之中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良好行为习
惯的赞许,不仅能使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行为、好习惯的巩固。
二、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1. 争取配合,保持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老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对待事情;而家长却反映在家里孩子很任性,不听话等等。一般来说,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大部分都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会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所以我们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争取家长的配合,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在家庭生活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引导反思,让家长认识到自身问题及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幼儿入园以前的行为习惯主要受家庭的影响,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受家长行为的深刻影响,家长的行为常常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孩子的个别行为问题我们要从家长身上或家庭环境中找根源,教师要引导家长反思出自己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家庭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促使他们引起重视。有不少家长表示困惑,孩子很自私,什么东西都是一个人吃。我了解似的问家长平常买来东西是不是第一个会先给孩子,大多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尤其是爷爷奶奶更是如此做法。我建议他们试试这样做,比如一家人吃香蕉,孩子先给自己挑了一个最大的,妈妈可以先皱起眉头,以表示对孩子行为的不满,接着再挑选一个最好的递到老人手中,用直接暗示的方法告诉孩子要谦让和尊老。这样就很间接委婉的引导家长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行为及家庭环境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的引导家长注意通过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感染,寓教于情境之中。
3.家教指导,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言传身教。
小班家长育儿知识及经验相对贫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作为指导者向家长介绍一些家教知识,使家长真正了解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可以建议家长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文明礼仪的教育融于家庭生活中;指导家长注意自身言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环境;结合孩子的具体行为及时地给孩子给他讲道理,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对幼儿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并要告诉其原因;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