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酸和碱》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钙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铝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与硫酸铜的反应为碱和盐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托盘天平两边放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内装浓度和质量都相同的稀盐酸,若左杯中投入一块生石灰,向右边杯中投入一块石灰石,且两块固体质量相等,则反应后天平的指针将( ) A.偏向左边 B.偏向右边 C.仍指零处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生石灰即氧化钙,虽与盐酸反应,但无气体生成;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固体质量相等,由于石灰石一侧产生气体,故质量减小,天平指针偏向另一侧。选A。
3.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加入到硝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定有锌和铜
B.若滤渣中加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一定为无色 C.若滤液中有硝酸锌,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铝和锌 D.若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铝>锌>铜,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和锌粉加入到硝酸铜溶液中,铝会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铝粉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详解】
A、若滤液为蓝色,说明了铝和锌已完全发生了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和铜,故选项错误;
B、若滤渣中加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了铝和锌没有剩余,滤液的硫酸铜不一定完全反应,滤液可能为蓝色,故选项错误;
C、若滤液中有硝酸锌,则滤渣中一定没有铝,可能含有锌,故选项错误;
D、若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锌和铜,可能含有铝,故选项正确。故选D。
4.化学上常对物质进行分类和研究,以下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 A.HNO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HNO3因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B.MgO 有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为金属氧化物; C.O2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D.NaCl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故答案选择A 考点:物质的分类
B.MgO
C.O2
D.NaCl
5.X、Y、Z代表三种金属,将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无明显现象,Y、Z逐渐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将Y放入ZCl2溶液中,发现Y表面有Z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Y>X>Z C.Y>Z>X D.Z>Y>X 【答案】C 【解析】 【详解】
将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Z逐渐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Y、Z的活动性比氢强,X的活动性没有氢强,将Y放入ZCl2溶液中,发现Y表面有Z析出,由此可以得出Y的活动性比Z强,综上可以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Y>Z>X。故选C。
6.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实验。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金属X产生氢气 金属Y无明显变化 金属Y表面析出银 金属Z无明显变化 A.X?Y?Z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将X加入稀盐酸中,产生氢气,说明活动性X>H; 将Y加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H>Y; 将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析出,说明活动性Y>Ag; 将Z、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Ag>Z,故金属活动性为:X>Y>Z; 故选A。 【点睛】
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B.Z?Y?X
C.Y?X、Y?Z D.X?Y、Z?Y
7.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和受潮,生产厂家往往在食品包装袋中放入装有某些化学物质的小袋。你认为放在这些小袋中的物质应该是( ) A.蔗糖和无水硫酸铜 C.还原铁粉和生石灰 【答案】C 【解析】
A.无水硫酸铜能吸收水分,但蔗糖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故A错误;B.生石灰能防止食品受潮,但食盐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故B错误;C.还原铁粉能吸收氧气并发生反应,生石灰则能吸收水分,故C正确;D.烧碱与生石灰都能吸收水分,但不能防止食物被氧化,故D错误;故选C。
B.食盐和生石灰 D.烧碱和生石灰
8.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等于7 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内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不符合题意;
B、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不符合题意; C、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湿润,不符合题意;
D、人体内液体的pH需要在一个正常范围,测定人体内液体pH,可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酸性溶液的pH值<7;中性溶液的pH值=7;碱性溶液的pH值>7;pH值<7,pH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值>7,pH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9.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由于瓶底未加少量的水或细沙,故A不正确;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原因可能是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等,故B正确;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是由于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故C不正确;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是由于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正确。故选B。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pH<7的雨水叫酸雨
B.pH<7的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弱 C.pH>7的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
D.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定某酸溶液的pH时,则测得值与真实值比较偏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pH<5.6的雨水叫酸雨,故选项说
法错误;B、pH<7的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故选项说法错误;C、pH>7的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故选项说法正确;D、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定某酸溶液的pH时,稀释了待测酸溶液,使溶液的酸性减弱,pH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11.在实验室中为了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同学们提出了下列几种方法:①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②分别滴加酚酞溶液 ③闻气味 ④品尝 ⑤分别加入一小段镁带⑥分别加入大理石。其中可行的是: A.都可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醋酸的不同性质分析解答。
①紫色石蕊试液遇到氢氧化钠显蓝色,遇到醋酸显红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②酚酞在氢氧化钠中会变成红色,在醋酸中不变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③醋酸具有酸味,氢氧化钠无味,可以通过嗅闻的办法鉴别; ④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品尝,不能鉴别;
⑤镁会与醋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⑥大理石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C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点评: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掌握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使之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2.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镁粉 B.向一定量的稀盐 酸中加入足量的水稀释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