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
【母题题文】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以1953年创作的年画《数他劳动强》所描绘的劳动场景为切入点,来考查考生对画作背后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国家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由此引导考生认识到国家的建设与成就来自于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艰辛付出,树立考生尊重脚踏实地的劳动与创造。
1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析等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年画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年画被视为宣传工具,成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被放进很多政治理念,然后用它来引导人们,灌输思想,这也是对年画的一种强加。当时创作新年画的目的是为工农兵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理解了这一点,不难得出答案。
【母题来源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母题题文】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试题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林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C。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以20时期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农村政策为切入点,考查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题目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材料、分析材料。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注意把握新中国历史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次调整的内容、结果等。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2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私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78年)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取消农业税
2006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2019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考前热身)1951年4月,在山西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互助组织中发生了涣散的情形”,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当时国家认为 A.农业合作化模式阻碍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C.需要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D.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51年山西农村经济恢复发展后出现富农分化现象,不利于农村阶级结构稳定,故有必要提高土地的公有化程度,遏制阶级分化发展,故C项正确。此时三大改造尚未开始,农业合作化现象出现于三大改造期间,故排除A、B两项。D项,题干不能说明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排除。
3
2.(2019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合肥八中、阜阳一中三校高三最后一卷)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3.(2019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应该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导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此时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处于下滑状态。由于政策性失误,导致出现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出现,因此1961年的经济增长率处于负增长的状态。1961年,八字方针的提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
4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率处于回升的状态,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
4.(2020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可知,核算权下放到生产队,适度缩小了公社和生产队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弊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提高,但无法根本上消除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病。故答案为D项,A、B项排除。C项,生产核算权下放不代表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
5.(2019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高考历史预测试卷)1964年8月,国务院强调户口迁移要贯彻落实以下精神: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要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要严加限制。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B.政府政策调整适应改革开放需要 C.城乡差距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已完成 【答案】B
【解析】1984年我国正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中对农民的粮食政策的改革,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故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出政府政策,没有反映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故排除C;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的表述是错误的,故排除D。
6.(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历史查漏补缺试卷)1987年底,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三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子真空器件研究所组成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如图是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4000余万股),是建国后第一家比较规范地向社会发行股票的以国有股为主体的股份制企业。对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