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时间:2009-09-10 17:47来源:Admin 作者:Admin 点击:
146次
饲养标准中规定了动物在一定条件(生长阶段、生理状况、生产水平等)下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其表达方式或以每日每头动物所需供给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表示,或以各种营养物质在单位重量(常为kg)中的浓度表示
一、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
在饲料成分表中所列出的是不同种类饲用原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为了保证动物所采食的饲料含有饲养标准中所规定的全部营养物质量,就必须对饲用原料进行相应的选择和搭配,即配合日粮或饲粮。
饲料配方的设计涉及到许多制约因素,为了对各种资源进行最佳分配,配方设计应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饲养标准是对动物实行科学饲养的依据,因此,经济合理的饲料配方必须根据饲养标准所规定的营养物质需要量的指标进行设计。在选用的饲养标准基础上,可根据饲养实践中动物的生长或生产性能等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一般按动物的膘情或季节等条件的变化,对饲养标准可作适当的调整。
设计饲料配方应熟悉所在地区的饲料资源现状,根据当地饲料资源的品种、数量以及各种饲料的理化特性和饲用价值,尽量做到全年比较均衡地使用各种饲料原料。在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是:
1.饲料品质 应选用新鲜无毒、无霉变、质地良好的饲料。黄曲霉和重金属砷、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超过规定含量。含毒素的饲料应在脱毒后使用,或控制一定的喂量。
2.饲料体积 应注意饲料的体积尽量和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相适应。
3.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的适口性直接影响采食量。应选择适口性好、无异味的饲料。若采用营养价值虽高,但适口性却差的饲料须限制其用量。特别是为幼龄动物和妊娠动物设计饲料配方时更应注意。对味差的饲料也可采用适当搭配适口性好的饲料或加入调味剂以提高其适口性,促使动物增加采食量。
(二)经济性和市场性原则 经济性即考虑经济效益。饲料原料的成本在饲料企业中及畜牧业生产中均占很大比重,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往往会付出成本上的代价。营养参数的确定要结合实际,饲料原料的选用应注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要合理安排饲料工艺流程和节省劳动力消耗,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设计质量、降低成本是配方设计人员的责任,长期的目标自然是为企业追求最大收益。
产品的目标是市场。设计配方时必须明确产品的定位,例如,应明确产品的档次、客户范围、现在与未来市场对本产品可能的认可与接受前景等。另外,还应特别注意同类竞争产品的特点。农区与牧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南方与北方、动物的集中饲养区与农家散养区,产品的特性应有所差别。 (三)可行性原则 即生产上的可行性。配方在原材料选用的种类、质量稳定程度、价格及数量上都应与市场情况及企业条件相配套。产品的种类与阶段划分应符合养殖业的生产要求,还应考虑加工工艺的可行性。
(四)安全性与合法性原则 按配方设计出的产品应严格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条例,如营养指标、感观指标、卫生指标、包装等。尤其违禁药物及对动物和
人体有害物质的使用或含量应强制性遵照国家规定。有的规定不太合理或落后于科学,虽可以利用合理渠道与方法超越限制,但在一些关键性的强制性指标上必须注意执行,因产品要接受质量监督部门的管理。企业标准应通过合法途径注册并遵照执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饲料生物安全标准和法规将陆续出台,配方设计要综合考虑产品对环境生态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尽量提高营养物的利用效率,减少动物废弃物中氮、磷、药物及其他物质对人类、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五)逐级预混原则 为了提高微量养分在全价饲料中的均匀度,原则上讲,凡是在成品中的用量少于1%的原料,均首先进行预混合处理。如预混料中的硒,就必须先预混。否则混合不均匀就可能会造成动物生产性能不良,整齐度差,饲料转化率低,甚至造成动物死亡。
二、饲料配方设计的方法
(一)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步骤 饲料配方设计有多种方法,但其设计步骤基本类似,一般按以下5个步骤进行:
1.明确目标 饲料配方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不同的目标对配方要求有所差别。目标可以包括整个产业的目标、整个产业中养殖场的目标和养殖场中某批动物的目标等不同层次。主要目标含以下方面:(1) 单位面积收益最大;(2) 每头上市动物收益最大;(3) 使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4) 使整个集团收益最大;(5) 对环境的影响最小;(6) 生产含某种特定品质的畜产品。 随养殖目标的不同,配方设计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种层次的需求。
2.确定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国内外的猪、鸡、牛的饲养标准可以作为营养需要量(nutrient requirements)的基本参考。但由于养殖场的情况千差万别,动物的生产性能各异,加上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此在选择饲养标准时不应照搬,而是在参考标准的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稳妥的方法是先进行试验,在有了一定的把握的情况下再大面积推广。 动物采食量是决定营养供给量的重要因素,虽然对采食量的预测及控制难度较大,但季节的变化及饲料中能量水平、粗纤维含量、饲料适口性等是影响采食量的主要因素,供给量的确定一般不能忽略这些方面的影响。
3.选择饲料原料 这是饲料配制的第三步,即选择可利用的原料并确定其养分含量和对动物的利用率。原料的选择应是适合动物的习性并考虑其生物学效价(或有效率)。
4.饲料配方 将以上三步所获取的信息综合处理,形成配方配制饲粮,可以用手工计算,也可以采用专门的计算机优化配方软件。
5.配方质量评定 饲料配制出来以后,想弄清配制的饲粮质量情况必须取样进行化学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预期值进行对比。如果所得结果在允许误差的范围内,说明达到饲料配制的目的。反之,如果结果在这个范围以外,说明存在问题,问题可能是出在加工过程、取样混合或配方,也可能是出在实验室。为此,送往实验室的样品应保存好,供以后参考用。
配方产品的实际饲养效果是评价配制质量的最好尺度,条件较好的企业均以实际饲养效果和生产的畜产品品质作为配方质量的最终评价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配方产品安全性、最终的环境和生态效应也将作为衡量配方质量的尺度之一。
(二)配合饲粮时必须掌握的资料 设计饲料配方必须具备下述几种资料,
才能着手进行计算。
1.动物的品种、生产阶段及相应的营养需要量(饲养标准)。
2.拥有的饲料原料种类、质量规格,所用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及其用量限制。
3.饲料的价格与成本,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前提下,应选择质优价廉的饲料以降低成本。
4.饲喂方式、饲粮的类型和预期采食量。饲粮类型与其组成和养分的含量有关。即所设计的配方是全价饲料,还是浓缩饲料等。如果是全价饲料,它是用于限制饲喂还是自由采食?故应了解所配饲粮的类型。
在设计配方时,应使动物能够食到所需要的数量,因为饲粮中各种养分所需浓度取决于采食量。
(三)饲粮配合的方法 饲粮配合主要是规划计算各种饲料原料的用量比例。设计配方时采用的计算方法分手工计算和计算机规划两大类:①手工计算法,有交叉法、方程组法、试差法,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②计算机规划法,主要是根据有关数学模型编制专门程序软件进行饲料配方的优化设计,涉及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模糊规划、概率模型、灵敏度分析、多配方技术等。
1.交叉法(cross method) 交叉法又称四角法、方形法、对角线法或图解法。在饲料种类不多及营养指标少的情况下,采用此法,较为简便。在采用多种类饲料及复合营养指标的情况下,亦可采用本法。但由于计算要反复进行两两组合,比较麻烦,而且不能使配合饲粮同时满足多项营养指标。
(1)2种饲料配合 例如,用玉米、豆粕为主给体重35~60kg的生长育肥猪配制饲料。步骤如下:
第一步查饲养标准或根据实际经验及质量要求制定营养需要量,35~60kg生长肉猪要求饲料的粗蛋白质一般水平为14%。经取样分析或查饲料营养成分表,设玉米含粗蛋白质为8%,豆粕含粗蛋白质为45%。
第二步作十字交叉图,把混合饲料所需要达到的粗白质含量14%放在交叉处,玉米和豆粕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放在左上角和左下角;然后以左方上、下角为出发点,各向对角通过中心作交叉,大数减小数,所得的数分别记在右上角和右下角。
玉米 8 31 (45-14,玉米份数)
14
豆饼45 6 (14-8,豆饼份数)
第三步上面所计算的各差数,分别除以这两差数的和,就得2种饲料混合的百分比。
玉米应占比例= ×100=83.78% 检验: 8%×83.78%=6.7%
豆饼应占比例= ×100=16.22% 检验: 45%×16.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