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分子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实验器材 量筒,硫酸铜溶液,烧杯,细长玻璃管等。 知识点之间关系(板书设计) 分子动力论的初步知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各知识点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课堂检测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第一句,以物理学角度可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 3.如图15-2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A.物质的温度 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C.物质的分子结构 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5.“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 教学反思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能力。
13.1 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 香惊四座夺金奖 一、创设情境 趣味引入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 【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学生听故事
二、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请看图片。(教师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肉 眼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 × √ 【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 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10 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m319为单位来量度。1cm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的数目是巨大的。 需要80多年。 [提出问题]: 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过渡] 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讨论、提出猜想及依据:(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了花的香味 (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则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定义: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启发引导: (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 [说明]: 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刚才的现象给扩散下个定义呢? 教师总结出扩散的定义: [总结并板书]: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走入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提出问题]: 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播放视频]:1.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 看现象,体会液体之讨论: (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 (3)学生讨论:不行,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 学生思考、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