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教学设计
珠海七中 林璐莹
一、 课文分析
《日》和《月》是巴金的散文集《龙·虎·狗》中的两篇散文诗,被编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短文两篇当中。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的风格迥异,在《日》这篇文章里,“追求”、“赞美”、“怀念”和“甘愿”等词汇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作者追求光明、渴望光明的人生理想,以及对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热情的赞美,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但《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隐晦了,文中大量描写了月的冰冷,与日的光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作者对月的情感态度呼之欲出。但偏偏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嫦娥奔月,而对于嫦娥奔月的态度,作者只给了一个疑问“难道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吗?”和一个猜测“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很难说这里到底有没有言下之意。这样看来,要解读《月》是有难度的。因此,本次教学选取朗读、意象的分析和文章的解读作为教学点,着力于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意象特征两个主要手段,引导并且激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体验,多角度揣测意象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呈现一个以生为本的,既有方法指导又有感情熏陶的语文课堂。
从文体看,这是两篇散文诗,有散文的形散神不散,也有诗意的语言和象征,所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应有文体意识,既要分析文本,也要总结方法。本着“课文无非都是例子”的原则,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通过小结和运用两个手段,渗透阅读散文诗的关键方法,力求把方法落到实处。
从文章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角度看,追求光明不是巴金先生
的个人理想,而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人士共同的理想。战火纷飞的年代总是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而和平年代依然需要理想的激励,希望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明白树立理想信念对于和平年代的现实意义。 二、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散文和诗歌的经验,然而对于初次接触的散文诗单元,学生可能会感到混乱和茫然,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学会阅读散文诗,对于阅读散文和理解诗歌都有一定意义。 三、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简洁、实用,既有方法指导也要有感情熏陶。设计“三个环节一条线”的结构,采用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教学模式。
环节一:反复朗读,感知文章感情基调,渗透找关键词的方法。 环节二:分析意象,揣摩作者情感态度,领悟阅读散文诗的方法。 讨论交流,多角度解读主旨,小结阅读散文诗的方法。 环节三:当堂训练,阅读散文诗《星》,运用阅读散文诗的方法。 三个环节层层推进,贯穿始终的是一条核心主线——阅读散文诗的主要方法:找关键词、分析意象特征、结合作品背景。 四、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探讨两组形象的异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初步学习散文诗的赏析方法。 五、 教学重点
1、 通过分析两组形象的异同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意
象入手分析,进而解读文章主旨的阅读习惯。
2、 通过每个环节的学法指导、学习任务和学法小结,学习阅读散文诗的方法。 六、 教学难点
《日》《月》联系起来解读,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九、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具:白板、表格、卡纸、马克笔和《课堂任务学习卡》; 2、 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明确“旸”、“皓”、“姮”字的读音; 3、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背景。 十、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顾本单元已学的两篇散文诗,抛出问题:巴金先生笔下的日和月又是怎么样的呢?直接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 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和代表作,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介绍课文的背景。 (三)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与意图】
一读让学生凭感觉找出文中需要重读的关键词,初步感知文章感情基调,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二读师生切磋,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朗读应该有起有伏,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
感,明确《日》的激昂和《月》的凄清。三读,在全班营造的特定情感氛围中,集体齐读,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两篇短文的感情基调一样吗? 教师点拨方法:情感关键词要重读,注意语气轻重,节奏快慢。 2、学生个别读,交流应该重读的关键词。
3、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段落,着重强调朗读的起伏,学生领悟朗读时哪里应该重,哪里应该轻。
4、全班齐读。
5、教师小结:《日》的感情激昂,《月》中语气凄清,朗读过程需要着重读出表示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这样朗读才会有起有伏,感情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四) 比较意象,探究深意 【设计与意图】
从文中的意象入手,分析出它们的特点,再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态度。使学生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进而解读文章主旨的阅读习惯。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激发出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培养发散思维,训练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指导学法:?找关键词;?分析意象特征,体会感情态度。 2、 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分析两组意象的异同,填写表格。 3、 小组代表到白板上展示小组答案,并以“从文中……段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出……”的句式,解说得出该答案的依据。
预计表格呈现如下: 同 日 有光 月 飞蛾、夸父 嫦娥 都是追求者 追求对象不同 异 光和热 冰冷、 死的光 光和热 什么人的面影 结果不同 轰轰烈烈的死 寒冷寂寞的生 作者态度 追求 失望 赞美、怀念 同情却不赞同 (可有多种解读) 4、 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发言:作者想借两篇短文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5、 教师小结:①点评学生的解读;
②分享自己对《日》和《月》的解读。 (五) 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设计与意图】
巴金先生在另一篇散文诗《星》当中,也表现了自己对信念和希望的坚定决心,可以说与《日》《月》的思想感情是有共通之处的。另外,这同样是一篇散文诗。本环节选取这篇文章作为学生课堂上拓展阅读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将阅读散文诗的方法作为课堂的核心,在这里进行当堂的强化训练,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对于本课的理想教育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总结阅读散文诗的三点方法:
?抓关键词;?分析意象特征;?结合时代背景。 2、 用以上方法,赏析巴金的另一篇散文诗《星》。
3、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归纳“星星”的特征,谈谈“星”在这里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态度。 (六)课堂总结,画龙点睛 【设计与意图】
总结课堂所学,归纳学习方法,对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谈理想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和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品过巴金先生笔下的日月星辰,还收获了阅读散文诗的新技能。
(PPT展示:阅读散文诗的方法:?找关键词;?分析意象特征;?结合作品背景)
2、教师谈期望:巴老用他笔下的日月星辰告诉我们,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的班级口号——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其实对于和平年代的今天,理想同样重要。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把王尔德的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也许都身处阴沟,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无论迷茫徘徊或低头赶路,都不忘抬头仰望星空,带着你的理想,坚定地走在路上。
(PPT展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即使我们都身处阴沟,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 (七) 布置作业
1、 将本课所学的散文诗阅读方法整理并积累在积累本上; 2、 模仿课文,在日月星中任选一个意象,以理想为话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