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知识导图
考纲解读 i?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 片向:口酉 向东
2.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宰SEE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期的变更 4?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墓础宜圭様理
■P^l
gon —M*s EEurLy*wi“M14W1
?%*! M
、
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1. 地球自转方向
丙
图4-1
⑴侧视:① ______________ 。 (2) 俯视:从北极上空俯视呈② 运动。 2. 周期
⑴恒星日:④ _________________ ⑵太阳日:d ___________________ 3. 速度 类型 角速度 大小 约⑥ /h 特点 除极点外, 其余各地均 由⑧ 向⑨ 时针运动,从南极上空俯视呈③
时针
⑦ 递减
线速度 赤道上约1670 km/h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⑴图4-2中,甲为止 ________ ,乙为J _______ ,线AOB为J ________
(2)甲、乙现象的成因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是一个既 ?^ ,也 J 的球体。
图4-2
b. ______________ 地球的?-
⑶周期:1个? _______ 日或?_ ______ 小时。 2.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图4-2中C点和0点因乙_____不同,地方时不同,C点在0点的?_ ______________ ,地方时 比0点的早,且两地经度相差
(2) 时区和区时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区:全球共分为 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O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O 里 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⑶日界线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界线:地方时为O丝 时(或塑 时)的经线。 b.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O J6 (2) 偏转规律:北半球O 27
O
30°地方时相差 ?_ ________ 小时。
人为界线:又称“国际日界线”
(大致沿宜 经线)。
,南半球O8
,赤道上不偏转。
碣進哮向有閑放矢:
萼点直动探究
海虫蚩妙齊
L^*Lh LA\
IMXMM ?
b-JS.iUCk-JMbO-
I
L rT^ilr LrCML =LA-IVI LXinlaU^H'VrlXhUOVMbar WKirlfCM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核心突破 /
1. 地球自转特征的主要表现
地球的自转,主要从自转轴、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进行说明。 2. 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图4-3 (1)
图4-4
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 0。
⑵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均为15。每小时,卫
(3) 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 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纬度(海 拔相同) 影响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关系 负相关 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海拔(纬 度相同) (6)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利于卫星向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东发射。
/命题探究 /
命题点一 地球自转的轴和周期
1. [2013天津卷]图4-5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回答 (1)?(2)题。
照片中的
图4-5
(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 .低纬地区
B .中纬地区
50 °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
C ?北极附近 D ?南极附近
(2) 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 A . 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 C. 5个多小时 D . 7个多小时 ________ ■命题点二
;
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图4-6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
L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
1300千米/时,纬
2. 纬线
图4-6
(1)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是 A.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 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 D. b点地势平坦,自转线速度大
探究点二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
核心突破
1.地方时的计算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 )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 1度4分, 东加西减。 ⑵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①定时: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以图4-7(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例:
F
.
I
光照图中, 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
-阳
a.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b.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c.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图4-7
12时,如ND。
24时或0时,女口 NB。
6时,女口 NC。
E点的地方时,以 D F
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
E点所在经线与ND经
② 定向: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 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 E点位于D点东边,应“东加”;若求 知时间点,贝U F点位于B点西边,应“西减”。
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 ③ 定差: 度相差45°
时差为3小时。
④定值: 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
d.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
45 °
E点地方时为:
12+ — = 15
45 ° =
F点地方时为:24 —面21(时)。
2. 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 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 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 ±寸区差X 1小时
注:①“ + ” “―”的选取与地方时运算中的“ + ” “―”选取相同。
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天。
3. 日期的变更一一“两步走” 第一步:找准两条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又被称为“国际日界线” 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 0时或24时的经线,又被称为子夜线,它是旧的一天结束和 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其经度位置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方时永远为0时或24时。
第二步:新旧日期的确定。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 180°经线 向东至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如图4-8所示:
它随着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 但地
②若求出时间大 24小时,日期减一 十15°(余数若小于
(位于180°经线附近,答题时一般采用180°,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