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晶怡:虚拟现实照亮未来教育等10则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6年第11期
虞晶怡:虚拟现实照亮未来教育
上海科技大学教授、虚拟现实中心主任、叠境数字科技创始人虞晶怡在中国首届校园CIO峰会上发表演讲,他以Allan bloom的名言“教育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运动”展开,将虚拟现实的教育视作未来教育的一道光芒。他提出: “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机器,如果人的眼睛不能感受到真实的话,就很难吸引观众去观看和关注。”
斯蒂芬·库里:开创篮球新时代
库里曾说, “别人比我高、比我壮、比我快,都不重要。只要我有意志与他拼,只要我有勇气与他斗,十有八九我会成功。”库里有一张俊秀的娃娃脸,人气自然高涨,但篮球毕竟不是拼脸的运动。这些年来,他也曾遭遇了无数质疑,但他却追平单场三分命中纪录,打破单赛季三分纪录,所有关于三分的历史都由他来书写,在库里刷爆一切三分纪录的同时,勇士在战绩上一骑绝尘。最终胜场数定格在了67场,创造队史纪录,联盟最佳。主教练科尔调侃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啥,结果就67胜了。”这就是库里的统治力。
于丹: “善”是大我的担当
著名学者于丹“国学美文‘真善美’系列”第二本“向善卷”-《此心光明万物生》,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讨论了人性本“善”,并非小恩小惠,更不是一己的幸福,而是有关信仰的慈悲,是一种大我的担当,希望让读者在国学滋养中,感悟幸福,直面人生的考验。于丹还表示,充满善意的真表情,便是中国人最好的样子。
刘彭芝:教育工作者的爱是长久的诺言
提起刘彭芝,人们能立刻可以罗列出她一长串的荣誉“光环”,而她更是一位怀有满腔热忱带着人大附中走进全国顶级中学行列的普通而不平凡的校长。时光雕刻,她“光辉”不减。在荣获“宋庆龄樟树奖”等奖项后,被外界认为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的刘彭芝仍然在不辍探寻。她身上“求真务实”、 “创新求索”等标签不断被点亮,她还形容自己的状态是“云里雾里寻找足迹”,不断寻找探索未来教育的路径。
王清连:农业科技永远不能落后于人
今年60岁的王清连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内知名的棉花育种专家,2001年,王清连成功培育出了“百棉1号”,实现增产15.8%,因其稳产、抗灾能力强等特性,迅速在黄河流域棉区推广开来,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棉花种植品种之一。他说: “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的支撑,也是破解一切难题的关键,以粮为安、衣被天下,无论何时我国的农业都不能放松,农业科技永远不能落后于人。”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红得挡不住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奇异博士》最近在中国上映,至今票房已经达到了3.319亿美元,数字相当可观。他因主演《神探夏洛克》为大家熟知,被中国影迷送上了“卷福”的称号,并在2014年凭借影片《模仿游戏》获得好莱坞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奥斯卡金像奖、
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最佳男主角提名,并入选《时代周刊》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
吴为山:美术馆要向人民献宝
吴为山说: “中国美术馆的库房不是仓库,不是冷库,而是宝库,它要不断向人民献宝。”在第十次文代会召开前,吴为山收获了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颁发的代表艺术最高成就的“金质奖章”和“荣誉院士”头衔,成为该院建院260年来首位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境外艺术家。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对美术馆的作用十分清楚。吴为山认为,不断展示高峰,对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新时代高峰的崛起有着促进作用。这种展示并不局限于美术馆展厅,还走向了西部,如重庆、新疆、宁夏、广西等地。
霍华德·舒尔茨: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企业家
30年前,这位名叫霍华德·舒尔茨的年轻人,带着“用咖啡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的愿景投身进入咖啡行业。如今,他负责管理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一一星巴克,这也是世界上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之一。去年,星巴克的总收入达到190亿美元,利润28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舒尔茨属于积极进取型CEO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星巴克的信条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规模优势,成为其他跨国公司的典范”,他像关心自己的利润率一样关心社会问题和员工福利。
何世良:全心全意当砖雕大师
何世良工作室潜藏在番禺沙湾一处僻静的工场内。一块块砖头在匠人们的手里,随着刻刀起起落落和叮叮当当地敲打,一颗颗岭南佳果荔枝、一个个生动人物形象,逐渐显现出来。对于砖雕的未来,这位已经创作过长达50米的作品、刚刚为广州粤剧博物馆打造了大戏台的工艺大师倒有一份从容。“我已经带出了100多个砖雕的徒弟,我对这项技术有信心。”他话锋一转, “我更担心建筑类的木雕艺术,现在已经处在半失传的状态。我想对年轻人说,其实雕刻这门艺术真不难。只要用心、不怕累,半年就能基本掌握,99%的人都能学会。”
鲍勃·迪伦:无需多言的真挚与浪漫
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以表彰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赋予了新的诗意表达方式”。让人更加崇拜的,是鲍勃·迪伦作品里丰沛的诗意和饱满的情感,作为情圣的鲍勃·迪伦比作为“抗议型歌手”有着更多的作品与故事。鲍勃·迪伦的情歌与诗歌作品,多是娓娓道来,有着一位确定的倾诉对象,他对那个或真实或虚构的名字,反复地写进作品里,再用吟唱的方式演绎出来,那是无需声音就能感受到的真挚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