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
第一部分 复习提纲 一、自然灾害概述
简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特点。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列表比较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寒潮、冻雨和沙尘暴的概念、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P9-15,P35-48)。
了解干热风、龙卷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雷雹。 (二)地质灾害
列表比较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含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P15-20,P49-56)。 (三)海洋灾害
认识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的危害、成因、防御措施和分布(P20-22)。 (四)生物灾害
认识虫灾、鼠灾、森林火灾和生物入侵的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我国的分布(P23-29)。 (五)说出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哪些,诱发了哪一类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一)认识自然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及形成原因(P64-67)。
(二)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原因(P68-69)。 (三)学会判断某个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原因(P69-74)。 四、防灾与减灾
(一)例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P76-83)。
(二)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第二部分 专题整理 专题一 气象灾害
一、干旱 指的是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华北地区的春旱: 1、干旱缺水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雨带还在南方,降水少;但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播和越冬农作物返青生长用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失修使防洪抗旱能力下降。 2、危害:
①农作物、林木枯死,粮食减产;
②河流、湖泊干涸,影响航运、养殖等;
③工农业生产和人蓄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不稳定
④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3、治理措施:①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合理利用地下水、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后再利用、人工降雨、收集雨水。
1
②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的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培养耐旱作物,改良耕作制度,保护植被和湿地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浪费,减少水污染。
③管理措施:加强统一管理、调度,合理分配流域内的水资源 ;加大资金投入,修建水利设施;移民到有水资源丰富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提高水价,加强节水意识。 4、旱灾的分布 全球的干旱、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我国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东南(夏秋旱)、西南(冬春连旱)
★我国干旱的成因大体上有三方面:
①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地区分配不均
②地区水土资源不平衡(南方多水少田,北方少水多田),另外,拉尼娜、厄尔尼诺的促进
③人口增加,工农业需水量不断增加,污染浪费,加剧旱情。 ◆西南冬春连旱原因:①降水季节差异大,11-4月受冬季风影响,西南季风未到,降水少 ②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③返春季节农业用水增加。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干旱原因:①降水季节差异大,7、8月份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夏秋季节台风活动少的年份,干旱加剧 ②气温高,蒸发旺盛 ③夏季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大。 二、洪涝灾害(以长江为例)
由于暴雨、冰雪融水,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江河湖水量猛增,冲出天然水道造成的灾害。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流域面积广,水系支流多,汇水量大;缺乏足够的蓄洪、滞洪场所(如湖泊、水库);河道弯曲(荆江段),水流不畅。
②地形:中下游地势平缓、排洪能力不足。
③气候:降水多而集中,汛期长或多暴雨,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台风影响,副高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灾;副高弱,南涝北旱)等。 ④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弱。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滥砍滥垦滥樵滥牧行为使地表覆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下降。 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 大量泥沙入湖,淤积抬高湖床,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 2、治理措施
(1)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和预报 (2)工程措施 --- 上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 植树造林或打坝淤地、修梯田,以涵养水源。 中下游:修筑堤坝、疏通河道、截弯取直,退耕还湖,新挖入海通道,以增加防洪、排洪能力
(3)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
2
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3、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①防洪减淤 ②发电 ③城市和工业供水或农业灌溉 ④航运 ⑤水产养殖 ⑥旅游 (特殊:三峡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取水口;小浪底还有调水调沙和防凌作用。) 4、洪涝灾害分布
南方和东部地区:黄河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地区、珠江流域等(主要受夏季的降雨带和热带气旋引起暴雨);地中海沿岸、欧洲西海岸、北美洲平原、亚洲沿海、(中纬地区)
5、危害 ①农作物减产、绝产,②人员财产伤亡损失,③引发瘟疫。 三、热带气旋
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气压系统。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沿岸是热带气旋登陆最多的地方。 1、分级
根据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台风”仅是其中之一。 一、热带低压,风速10.8—17.1米/秒,即风力为6—7级; 二、热带风暴,风速17.2—24.4米/秒,即风力8—9级; 三、强热带风暴,风速24.5—32.6米/秒,即风力10—11级; 四、台风,风速32.7-41.4米/秒,即12—13级; 五、强台风,风速41.5—50.9米/秒,即14—15级; 六、超强台风,风速≥51.0米/秒,即16级或以上。 2、台风的影响 (1)危害
强风 —— 12级或12级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可掀翻万吨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台风中心附近风力最大)。
特大暴雨 —— 一天中降雨量达500~1000毫米,会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并可能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风暴潮 —— 严重时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能破坏海堤,淹没岛屿和沿海地区。 (2)有利影响:缓解旱情(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降温消暑。 3、台风的形成条件
(1)比较高的温度(>26℃-27℃ ,所以夏秋多发) (2)充足的水汽(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放出大量热能) (3)有合适的地转偏向力,否则不能形成气旋式旋涡 4、台风的结构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台风眼 旋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 台风的水平结构: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强烈的热带气旋(风力要达到12级以上,即台风)的环流中心是下沉气流,形成一个
3
风眼。眼内的天气通常都是平静无风,无云,甚至时有阳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涛汹涌)。较弱的热带气旋没有风眼结构。 5、侵入中国的台风路径: 西移路径→广东、海南、越南 西北路径→福建、浙江、江苏
转向路径:先西北后转向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大尺度的引导气流影响 。 6、台风防御
? 加强监测和预报 ? 有计划地转移居民
? 加强对交通、通讯和电力部门的管理 ? 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四、寒潮
寒潮是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侵袭现象。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1、寒潮的形成
由于纬度高、海拔较高和冬季陆地降温快,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2、寒潮的路径和影响范围
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中路东路区。中路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西路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经过
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我国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海南等地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寒潮影响。 3、寒潮的影响
(1)危害:降温——农作物遭受冻害,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危及林业、牧业和人体健康;
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折断树木,引发沙尘暴;
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2)益处:寒潮带来的大雪可保护农作物安全越冬;春暖融化又可减轻农田春旱;强烈低温可以冻死一些害虫;寒潮能带来风力资源; 4、寒潮的防御:
1. 加强监测和预报;2.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和防风加固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五、冻雨
4
在初冬或冬末初春,雨落到近地面很冷的电线、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就凝结成冰,这就是冻雨。
1、冻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冻雨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的。当锋面下的气温和地面温度都降至0℃以下,而锋面上方(3000米左右)的气温却在0℃以上且较潮湿,在锋面上方的云层内形成的雨滴落入温度低于0℃的气层时,就能变成过冷雨滴,这种过冷雨滴一旦降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就会立即冻结成冰,形成冻雨。 2、空间分布:冻雨这种现象在长江以北很少发生。因为冬季暖空气很难到北方,长江以北的整个气层都是冷的、低于零度的,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冻雨。在南方,也不会经常发生,因为大部分时间,南方近地面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上。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因为它的海拔相对较高,它的地面温度容易降到零度以下;易受暖湿气流影响(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冻雨发生率是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3、时间分布:冻雨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冻雨开始早,结束晚,冻雨期略长。如皖南黄山光明顶,冻雨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冻雨,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冻雨发生。
4、冻雨的危害:①电力和通信方面,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②交通,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③农业,大田结冰,会冻伤、冻死农作物。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
5、消除冻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在冻雨出现时,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提高设备抗冻能力,应急物资储备。 六、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km 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我国多发于冬春和夏初。
1、我国北方冬春沙尘暴多发的原因—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对流)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少,干旱季节蒸发强烈,尤其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砂;春
季多大风、快行冷锋;存在利于气流上升的不稳定天气条件。
地形:地表干燥,地势起伏和缓,缺乏风力屏障; 土壤:土质疏松,沙源多; 植被:稀少,地面缺少保护;
◆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开垦等,导致植被破坏,出现荒漠地,加剧风沙肆虐。 2、措施:(与土地沙漠化类似,见前)
我国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 3、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强风摧毁建筑物、树木电杆、塑料大棚和地膜等,造成人蓄伤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