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 食指;心经与小肠经 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 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 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 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 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 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 六经皮部名称 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 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 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 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

.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 远道作用 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联络的脏腑 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 属大肠,络肺, 入缺盆,上膈 喉咙 入下齿中,夹口、鼻 联络的器官 属胃,络脾, 入缺盆,下至气街中,下膈 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上膈 属心,络小肠,上肺,下膈 属小肠,络心,抵胃 属膀胱,络肾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属心包,络三焦,下膈 属三焦,络心包,下膈,入缺盆 属胆,络肝,入缺盆,出气街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上贯膈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夹咽,连目系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脑络 循喉咙,夹舌本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 任脉 督脉 带脉 冲脉 阴维脉 阳维脉 循行分布概况 腹、胸、颏下正中 腰、背、头面正中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足跗外侧, 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 功能 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调节六阴经经气 调节六阳经经气 .

.

阴跷脉 阳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别 经名 手太阴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经 手少阴经 手阳明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足阳明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足太阴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经 足少阴经 任脉 任督二脉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神志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前阴病,妇科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咽喉病,热病 二经相同主治 胸部病 三经相同主治 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折寸 12 3 3 18 9 9 9 8 量法 说明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头面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 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肋胸部腹胁 .

直寸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

部位 起止点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两乳头之间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折寸 5 8 12 3 8 9 12 18 13 19 16

量法 说明 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横寸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上肢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腧穴名 zhōngfǔ中府 chǐzé尺泽 kǒngzuì孔最 lièquē列缺 经渠 tàiyuān太渊 .

下肢部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尖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特定穴 肺之募穴 定位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主治 刺灸方法 合穴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②肩背痛 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直刺0.8-1.2寸,或点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出血 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郄穴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向上斜刺0.5-0.8寸 项部疾患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咽喉肿痛;③手腕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经穴 输穴;原穴;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八会穴脉会 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③腕臂痛 寸 .

腧穴名 yújì特定穴 荥穴 井穴 定位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 刺灸方法 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鱼际 shǎoshāng少商 经络腧穴各论—表2 手阳明大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shāngyáng特定穴 井穴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刺灸方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商阳 二间 荥穴 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 直刺0.2~0.3寸 ②热病 ① 咽喉肿痛、齿痛、目痛; ② 热病 ③ 手背肿痛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三间 输穴 直刺0.5~0.8寸 hégǔ合谷 原穴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阳溪 经穴 直刺0.5~0.8寸 piānlì偏历 络穴 ①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 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②肠鸣腹痛 ③肩背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温溜 手三里 郄穴 直刺0.5~1.0寸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qǔchí曲池 臂臑 jiānyú肩髃 .

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 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在肘横纹外侧端,屈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合穴 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髁连线中点 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隐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①肩臂麻痛、瘰疬 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②目疾 在肩部,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证;②隐疹 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0.8~1.2寸 直刺0.5-1寸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

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

.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z3ga0jlz97yogl1itk20zdc523y3q00i1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