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及纠正对策
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家里,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鞋带掉了不会系,椅子倒了不去扶,他们从不扫地洗碗抹桌,从不铺床叠被洗衣;在学校,他们不爱惜文具用品,乱翻同学甚至老师的东西;游乐场所,他们你争我抢,毫不谦让,瓜皮果壳餐巾纸随手扔……令人堪忧的是这些不良习惯决不是个别人身上的缺点,而是这个群体的普遍现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一、小学生不良习惯成因
凡事都有其根源。孩子不良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与家长素质、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场所,儿童最早从父母那里接受基本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因此,家长不当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往往会给儿童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关爱过度。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淹没在爱的海洋中,长辈们比赛似的奉献爱心,众星捧月般伺候“小皇帝”。他们过分疼爱,处处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办,甚至是非不分,一味袒护;他们过分照顾,什么事都包办代替,校门
口常见到帮着背书包的爷奶或父母;他们过分呵护,倒开水怕孩子烫着,出门玩怕孩子伤着,走路又怕他累着……他们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就剥夺了他们发展能力的机会。
2.养而不教。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刻意培养。可惜一部分孩子却得不到父母的教养,这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养而不教。家长对孩子要求不高,自身缺乏社会责任感,完全的“顺其自然”。二是无暇管教。家长工作繁忙,有的甚至常年在外经商或打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了几次面。三是无力管教。家长属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底层劳动者,不懂得重视子女的习惯培养。
3.重智轻德。“一卷定终身。”――现行的高考制度,对孩子期望值的增加,不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使得家长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投入到了孩子的学习上。成绩高于一切,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e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家务可以不做,交往可以减少,适当的娱乐也可以取消……成绩是大事,习惯是小事;成绩好了,习惯不好又何妨?所谓“一俊遮百丑”。殊不知,习惯的学习比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重要,它关乎孩子的一生,决定孩子的命运。
4.言行失范。家庭是习惯养成的学校,父母是习惯养成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年幼的孩子模仿性很强,但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些父母自身的修养不是很好,常常言行失范,无意中成了孩子养成坏习惯的老师。孩子口出脏话,是
因为家里有人动辄骂人;孩子出手打人,是因为家里有人轻易动手;孩子经常迟到,是因为家里有人总不守时……家长不讲理,孩子必蛮横;家长不文明,孩子必粗俗……长期耳濡目染,影响必然是深远的深刻的。
以上只是从家庭这个角度作出的分析,除此之外,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原因还受到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小学生习惯培养对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讲方法,重策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好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1.要赶早,不要延迟。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所以,要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期和童年期尽早培养。 2.要方法,不要指令。培养习惯不能只是居高临下地下达一条简单的指令。如果要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你只是说一声:“从明天起,你必须天天写日记。”从此不闻不问,那不管你下命令时的语气多严厉,这个习惯肯定是养成不了的。我们必须讲究方法,制定措施,采用一定的奖惩手段等等。
3.要坚持,不要松懈。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必须重复100次以上,美国科学家说需要21天。不管怎么说,都证明了一点: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必须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