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方面核心素养的课堂策略研究 1-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中国崛起。在我们由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同时,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其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一个新的概念,即“核心素养”不断被人提及。
“语文素养”一词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共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共计17处提到“素养”一词,其中“语文素养”共14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共计15处提到“素养”,其中“语文素养”共13处。在上述两个课标中,“语文素养”一词均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词汇,而且分布在各个章节之中。
1-2. 课题的界定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何又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015年5月,我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准确把握好新时期课标修订的目标任务,并指出: 要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环节,充实完善课程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教师培训的大纲、课堂教学的遵循、学生学习的标准、考试命题的依据。[1]
参考文献:
[1]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2003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学会改变”的教育主张,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第五大核心素养。[4]
欧盟深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主张的影响,2000年3月发布“发展适应知识经济需求的‘新基本能力’”研究报告,强调终身学习应该具备IT、外语、技术文化、创业精神和社会互动5项基本能力。之后欧盟对于核心素养的修改和补充持续进行,直到2006年12月通过了8项核心素养,之后的核心素养方案成为欧盟成员国引领本国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构建了本国“21世纪型能力”框架,从以“生存能力”为核心向“思考力”为核心转变,强化语言力、数理力、信息力和实践力,形成日本独具特色的核心素养理论。
纵观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有的老师提出了“借助成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品鉴诗文,提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方法。有的课题组通过具体研究提出了“以学生评价为主体”“评价的内容应以学习实践为重点”“评价以激励学习为目的”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回归到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上,提出了“应该坚守语文教学的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动手的语文实践,真正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观点。也有的研究者侧重于
语文学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如在语感中通过吟咏诵读、潜心涵泳、言语实践等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4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这是需要不断明晰化的过程。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研究价值:
不论是学生亦或教师,我们在这样开放且进步的课改平台下,都在不断变化成长,都在学习和思考如何才是更加切近语文学科的本质。我们始终坚持四个字:守正出新。科学能武装人的大脑,经典文本充实人的心灵,使人不至于迷失、彷徨,这点是不变的。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将语文变成学生通往幸福的阶梯。学生也会因此幸福,因为他们会成为有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明晰地表达自我,不卑不亢,成为一个独立且自信的人。
2-1课题理论依据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015年5月,我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准确把握好新时期课标修订的目标任务,并指出: 要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环节,充实完善课程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教师培训的大纲、课堂教学的遵循、学生学习的标准、考试命题的依据。
2-2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并灵活运用此能力 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2-3研究内容
如何在阅读与写作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4研究假设
从学生层面出发:在“互联网+”的时代,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角色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从课堂教学策略上变身为“课程开发者”“路径提供者”“活动设计者”,引领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体系、探寻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学生也能够从这些课堂设计中获得教师占有的信息,从而使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更为全面丰富,以达到师生的双赢。 从教师层面出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能力和文化修养能力四个方面来建构相关课堂策略和课内外活动,将能力训练渗透和落实到实际教学上,这对
新时期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课题准备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了学生的同时,教师的自身成长和变化也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2-5创新之处
课题组教师们在承担教学活动时有所创新,我们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维度来设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做到有的放矢。
3-1研究思路
全组教师自发自觉的对自己提出了专业学习的要求,我们致力于在平时的组织教学活动中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探索,即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读写智能整合。我们还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理论,结合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及对新课程的认识,构建符合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的最优化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着重研究形成语文课堂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学习方式选择策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3-2研究方法 针对教师的:
1.组织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2.观摩优质课,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3.承担优质课,展示个人教学风采 4.师说微讲坛,各抒己见
针对学生的:
1.利用校内平台鼓励学生“阅读与写作” 2.依托校内、外打造多元文化平台 3.课内外开展各类“阅读与写作”活动 4.立足课本,拓展延伸 5.自由写作
3-3技术路线
借助摄影摄像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平台,安排专职教师负责整个课题研究中,各种文档资料及电子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存档工作。该教师并配合课题组所有教师,向教师们提供多媒体教学、摄影、摄像、计算机等技术支持,丰富研究过程,拓宽研究角度,以保证整个课题研究能顺应新时代的教学趋势,及时完整地结题。
3-4实施步骤
高一侧重形象思维的写作教学。着重记叙文或散文的写作,侧重培养感性思维,侧重朗诵和说话训练。
高二侧重辩证思维的写作教学。着重议论文的写作,侧重培养理性思维,侧重演讲和辩论训练。
高三侧重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的综合写作教学。着重“专题训练”“主题读写”的研究,力求学生思想意识和写作技能的大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