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
河北省张家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高培宇 侯海翔 董晶晶 【期刊名称】新农业
【年(卷),期】2013(000)017 【总页数】2
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鲑科,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鱼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呈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呈银白色。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延伸至尾鳍基部。头大吻端尖者为雄鱼,吻钝而圆者为雌鱼。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始于1959年,先在黑龙江进行试养,以后又扩大到北京、山西、辽宁等地养殖,现在虹鳟鱼养殖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1.习性 喜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虹鳟鱼生活水温为5~24℃,适宜生长水温为13~18℃。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死亡。它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低于低于4.3毫克/升时出现“浮头”开始死亡。要使虹鳟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快速成长。氨氮值低于0.5毫克/升,pH值6.5~8。虹鳟有陆封型(终生在湖泊、河川中生活)和降海型(指入海生长的硬头鳟)两种。两者的杂交子代可以入海。
肉食性。幼体阶段以食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克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食水生植物叶子和种子。
雌鱼3龄开始性成熟,雄鱼为2龄。虹鳟鱼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卵场在有石砾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产卵坑,雄鱼保护。每个
产卵坑通常有受精卵800~1000粒,个体怀卵量10000~13000粒,分多次产出。
2.养殖场地选择与设置 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不妨碍鱼苗购入和成鱼卖出,同时,也不能太靠近闹市区,以防人流过多、环境嘈杂等因素对养鱼造成不良影响。
养殖场设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和亲鱼池。鱼苗池面积10~30平方米,水深20~40厘米;鱼种池面积50~100平方米,水深40~60厘米;成鱼池面积100~200平方米,水深60~80厘米;亲鱼池面积100~300平方米,水深80~100厘米。鱼池的高度应高出水面20~30厘米。鱼池的形状主要以长方形为主,长宽比例一般为1∶(5~8)。鱼池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并安装拦鱼网。鱼池建成水泥池,便于清洁和管理。为了适于高密度放养,水流必须畅通,没有死角,池底一般要有1/100的坡度,便于饲养管理和捕捞。 3.鱼苗饲养 虹鳟鱼养殖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阶段就是鱼苗培养,这一阶段首先要注重成活,其次是成长。刚孵出的鱼苗比较嫩弱,趋暗怕光,活动比较缓慢,一般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不需另外投饵。当卵黄囊吸收2/3以上时,鱼苗开始上浮觅食,饵料可以用0.4毫米网眼细筛筛过后投喂。每天需投喂6~8次,每天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10%~12%。饲养约20天后,平均鱼苗个体长度达到2.5厘米,体重达到0.2克,可以转到鱼种池内饲养。
4.鱼种饲养 鱼种放养密度随鱼的规格、水温和注水量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水温略偏低的条件下饲养不易得病,成活率高。平均体重达到1克,在15℃水温下从开食起约需60天,在10℃水温下约需75天。再经20~30天,体重可达2
克。随着鱼苗的成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以适当增大水量。虹鳟鱼苗鱼种越小,饲料中的蛋白质需要量越多,饲料转换率越高。随着苗种的成长,可逐渐减少饲料中鱼粉等动物蛋白含量,增加植物蛋白比例。苗种用的全价饲料营养成分为:粗蛋白40%~50%、粗脂肪4%~15%、粗纤维1%~3%、粗灰分10%~16%、水分8%~12%。虹鳟鱼饲料需加工成颗粒或碎粒状,投饵量根据鱼体规格和天气情况随时调整。
在饲养过程中,由于苗种的体质和摄食能力不同等原因,鱼体大小不一,因此当鱼苗长到2克左右时需要进行筛选分离。将筛选的鱼种,按大小不同分别饲养。筛选工作每20~40天进行1次,并根据苗种个体大小调整放养密度。 5.成鱼饲养 为了得到较高的养鳟效益,使虹鳟鱼能够健康地成长,应在鱼池里经常保持最大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饲料效益。最大饲养密度的达到与水量、温度和氧气有密切关系。由于密养条件下鱼类的营养完全依赖于所摄取的人工饲料,所以饲料质量是关键。为了满足鱼类生长需求,饲料应科学配合,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虹鳟鱼的需要量,使必需氨基酸保持平衡。虹鳟鱼成鱼用的全价饲料营养应为:粗蛋白40%~45%、粗脂肪6%~16%、粗纤维2%~5%、灰分5%~13%、水分8%~12%。饲料的日投饵量不超过鱼体总重的3%,每日投饵2~3次。$
6.常见鱼病防治 高密度饲养时,更容易发生鱼病。加强鱼病防治,尽量减少鱼病造成的损失,是提高鱼的成活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虹鳟鱼常见的疾病主要有烂鳃病、节疮病、水霉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应积极防治。 引起虹鳟鱼发病主要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虹鳟鱼常见病多数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蠕虫等病原体传染或侵袭鱼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