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教学大纲
供 卫生检验 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与健康
(Environment and health)
课程号:504053020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分:2分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对策,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毕业后从事预防卫生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讲授,但可适当补充本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及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可利用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复习,画黑线的章节为重点掌握的内容,但考题并不受此限制。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
点):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因素(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对人类健康的有利和有害影响。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的环境: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生态环境
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自然环境与健康:不良气象因素与健康、生物性有毒有害物与健康、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健康危险度评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第三章 大气卫生
大气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颗粒)、和大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象因素、空气离子化)、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来源:工农业生产、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及其它。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气态污染物、颗粒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气象因素*、地形等。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自净、转移、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对健康的直接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影响及远期影响、肺癌)及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形成酸雨、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二恶英类化合物等。
大气卫生标准:基准与标准的基本概念、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制定方法,我国的大气卫生标准。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目的、内容和方法(大气污染源的调查、大气污染状况的调查和监测、人群健康调查)。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规划措施、工艺和防护措施。
大气污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大气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应急措施。
第四章 水体卫生
水的卫生学意义,水资源的种类及卫生学特征。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物理性状指标(水温、颜色、臭和味、浑浊度),化学性状指标(pH、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氯化物、硫酸盐、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有害物质等),微生物学性状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病毒)。
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工业废水污染及特点、生活污水污染及特点、农业污水污染及特点。水体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河流、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形成过程及危害、地下水及海洋)。我国水环境污染概况。水体污染的自净及机制:水体污染的自净作用,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水体自净的机制(物理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和生物净化作用*)。水体污染物的转归:污染物的迁移,生物富集*及转化作用。DDT在水生食物链中的迁移和转归分析。
水体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汞和甲基汞、酚、多氯联苯),物理性污染的危害:热污染及放射性污染。
水环境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水体卫生防护: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的内容,实现清洁生产的手段,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生活污水的利用与处理,医院污水的处理。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污染源调查、水体污染的调查、水体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水体污染的监测:江河水系的监测、湖泊水库的监测、海域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水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水体污染紧急事故处理。
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
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饮用水污染与疾病:介水传染病及流行特点,化学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氰化物、硝酸盐的污染来源、危害及机制。饮水氯化副产物对健康的危害:有机前体物、副产物与“三致”的研究进展*、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饮水硬度与健康,藻类及其代谢产物与健康危害,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问
题。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订原则;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及制订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水源卫生防护,取水点和取水设备。水质处理:混凝沉淀原理及影响因素,过滤净水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氯化消毒的原理、影响因素,氯胺、二氧化氯、臭氧消毒的比较评价*,紫外线消毒。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水质特殊处理。配水管网卫生要求。供水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
分散式给水的卫生要求:井水卫生、泉水卫生、地表水卫生、雨雪水的收集。桶装水卫生。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涉水产品存在的卫生问题,涉水产品的卫生监测和评价。 饮用水卫生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应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第六章 土壤卫生
土壤的卫生学意义及特征。
土壤的特征:物理学特征,化学性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及卫生学意义。 土壤的污染,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土壤的污染,自净的方式,化学污染物物的转归及卫生学意义。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镉污染与痛痛病,铊污染,铬污染),农药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土壤的卫生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及方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土壤的卫生防护: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有害工业废渣的处理措施,污水灌溉的卫生防护,发展生态农业。
土壤的卫生监督与监测: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土壤卫生监测。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概述:地质环境与健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碘缺乏病: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碘在人体内的代谢、碘的生理作用、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碘过量疾病
地方性氟中毒: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氟在体内的代谢、氟的生理作用、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和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地方性砷中毒:砷在自然界的分布、砷在体内的代谢、砷的毒作用机制、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砷中毒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地方性硒中毒:硒在自然界的分布、硒的毒作用机制、地方性硒中毒的临床表现、地方性硒中毒的防治措施
克山病:硒的生物学作用、克山病的病因、克山病的流行特征、克山病的病理学改变、克山病的临床表现、克山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大骨节病:大骨节病的病因、大骨节病的流行特征、大骨节病的病理改变、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大骨节病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第八章
环境污染性疾病
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环境污染性疾病的概念、特点。 慢性甲基汞中毒:定义、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
慢性镉中毒:定义、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
空气污染与肿瘤。 军团病。
第九章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定义、基本特征、分类、分级。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危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准备的定义、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组建指挥协调系统,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紧急启动预警系统,快速执行应急响应,立即实施应急监测,及时进行泄漏处置,开展紧急医疗救助,切实做好应急保障、应急终止及后期处置。
(三)、教学时数分配 环境卫生学总学时32
基本理论部分 绪 论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大气卫生 水体卫生 饮用水卫生 土壤卫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环境污染性疾病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 案例分析讨论及答疑 合计 四、教材:
杨克敌主编,《环境卫生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1. 蔡宏道主编,《现代环境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出版 2. 刘静玲主编,《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六、成绩评定:
理论考核50%,平时成绩50%。
系: 环境卫生与职业医学系
编写(修订)人:王津涛,吴媚
2014 年 2 月 24日
学时 3 3 6 3 3 3 3 3 3 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