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儿科护理学-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七章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 营养不良

(1)病因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1.营养不良﹡ (4)并发症 (5)辅助检查 (6)治疗原则 (7)护理措施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 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

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 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 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二)发病机制

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消瘦 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 低血糖; 并发症 脂肪消耗致 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 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低蛋白 水肿; 表现 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三)临床类型

消瘦型 能量供应不足为主 浮肿型 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握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消瘦-浮肿型 介于两者之间

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 最早

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 最具特征 体重减轻 结果 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表现额部出现皱褶,两颊下陷,颧骨突出,形如老人。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 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有血白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 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腹部皮褶厚度 身高(长) 消瘦 皮肤 肌张力 精神状态

营养不良程度 Ⅰ度(轻) Ⅱ度(中) 15%~25% 25%~40% 0.4~0.8cm 正常 不明显 干燥 正常 正常 <0.4cm 低于正常 明显 干燥、苍白 Ⅲ度(重) 40%以上 消失 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P3(均数减3个标准差) 皮包骨样 苍白、干皱,无弹性 可出现瘀点 委靡,反应低下 明显降低、肌肉松弛 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 烦躁不安

抑制与烦躁交替 (四)并发症

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最常见),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

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齿龈水肿、鼻出血及上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五)辅助检查

最突出的表现是血清白蛋白降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下降,由于其出现在身高(长)、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改变前,而且不受肝功能的影响,被认为是诊断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

此外,多种血清酶活性、血糖、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各种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生长激素分泌反而增多。 (六)治疗原则

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调整饮食以及补充营养物质; 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 控制继发感染;

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 治疗并发症。 (七)护理措施 1.饮食管理

原则为循序渐进,逐渐补充。

(1)对于轻度营养不良患儿,在维持原膳食的基础上,添加含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开始每日可供给热量250~330kJ/kg(60~80kcal/kg),以后逐渐递增达每日585kJ/kg(140kcal/kg)。待体重接近正常后,恢复小儿正常需要量。

(2)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热能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供给热量从每日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

增加到每日500~727kJ/kg(120~170kcal/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所需热能。 待体重恢复,可供给正常生理需要量。 (3)蛋白质摄入量

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每日3.0~4.5g/kg,食品除乳制品外,可给予豆浆、蛋类、肝泥、肉末、鱼粉等高蛋白食物,有条件者可给酪蛋白水解物、氨基酸混合液或要素饮食。 (4)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每日给予蔬菜及水果,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 (5)鼓励母乳喂养。

无母乳或母乳不足者,可给予稀释牛奶,少量多次喂哺,渐增牛奶量及浓度。 (6)对于食欲很差、吞咽困难、吸吮力弱者可用胃管喂养。

病情严重或完全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输注。 低蛋白水肿者静脉输注白蛋白。 2.促进消化、改善食欲

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等)和B族维生素口服;

给予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肌注,每周1~2次,连用2~3周,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

儿科护理学-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七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营养不良(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1.营养不良﹡(4)并发症(5)辅助检查(6)治疗原则(7)护理措施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一)病因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ysit2xy569y6ym8c7oz9pugm7qng700f1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