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化器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Ⅰ.H2O+C 中的还原剂分别是 。
(2)煅烧炉中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3)在高温高压条件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4)以CO和H2为原料生产乙二醇(C2H6O2)时,按照“绿色化学”原则,应调节原料中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 。
24.(10分)直到18世纪末,科学家们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才认识水的组成。 (1)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的组成的开始。
①氢气在点燃前一定要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若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科学家们又用“电解法”证明了水的组成(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水时,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其作用是 。 电解水时,A、B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理论上为1:2,但实际的体积比略小于1:2,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宝贵的资源。
①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自来水厂常利用 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②自来水厂从长江取出的水经沉淀、过滤、 等操作,可将浑水变清水。
CO+H2;Ⅱ.CO+H2O
CO2+H2,这两个反应
25.(10分)小峰同学在体育课上腿部擦伤,医务室的大夫在他伤口上涂了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小峰看到伤口处产生了小气泡,很好奇。为什么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涂到伤口上,分解就加快了呢?
I.小峰准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过氧化氢分解的快慢,实验前在注射器中吸入过氧化氢溶液,量筒内装满水。实验开始时,向试管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记录2分钟收集的气体体积。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处,观察到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II.小峰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过氧化氢是人体代谢废物之一,它能够对机体造成损害,人体存在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2)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影响,人体正常体温是37℃。 【提出猜想】
猜想1: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体温比瓶中的温度高。 猜想2:过氧化氢分解加快是因为伤口中有过氧化氢酶。 【进行实验】 序号 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两次进行实验,均注入5mL过氧化氢量筒中2分钟收集到的气体
溶液
第一次在常温下进行 第二次将试管浸在37℃的温水中
体积均为5mL
② 分两次进行实验
第一次将装有一小粒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第一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过氧化氢分解加快到的气体体积为56mL
是因为过氧化氢酶
的作用
浸在37℃的温水中,注入5mL过氧化氢第二次,量筒中2分钟收集
溶液 第二次
(3)实验①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②中“第二次”应进行的操作是 。 (5)实验②中第二次收集到的氧气体积为 mL。 【实验反思】
到的气体体积为5mL
小峰反思了实验过程,认为人体中过氧化氢酶是在体温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又补充进行了几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反应温度/℃
25
加入过氧化氢酶
37
42
不加过氧化氢酶 25
37
42
收集到气体体积
/mL
39 56 60 5 5 5
(6)通过这些数据,你能得出的新结论是 。
三、计算题(12分)
26.(6分)马鞍山市树香樟树深受人们喜爱,香樟树的树干和树根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黄樟醚(C10H10Ox),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1)x= 。
(2)黄樟醚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8.1g黄樟醚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
27.(6分)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 +2H2O═2Ca(OH)2 +O2↑请回答:2.88g过氧化钙放入 足量水中,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解答】解:A、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不属于厨余垃圾,故A错; B、废纸盒属于可回收垃圾,不属于厨余垃圾,故B错; C、废金属属于可回收垃圾,不属于厨余垃圾,故C错; D、瓜果皮垃圾属于厨余垃圾,故D正确。 故选:D。
2.【解答】解: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解答】解:A、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汽油中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要防止运动大空气中造成浪费,故选项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正确。 D、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解答】解:A、个氮原子ー2N,N2错误,故选项错误; B、钙离子﹣﹣Ca2+,Ca+2错误,故选项错误; C、氯化铁一FeCl3,FeCl2错误,故选项错误; D、氦气一He正确,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解答】解: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A、“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
测,不是提出问题,故选项错误。
B、“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猜想与预测,故选项正确。
C、“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属于进行实验,故选项错误。
D、“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获得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解答】解:氧元素显﹣2价,设铕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价。 故选:C。
7.【解答】解:A、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故A说法正确; B、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自己不能灭火,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故B说法正确; C、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C说法错误; D、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不能乱跑,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8.【解答】解:A、钔元素是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钔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d,该选项说法正确;
C、钔元素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是25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钔元素原子序数是101,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解答】解:A、空气属于混合物,二氧化锰属于氧化物,氧气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 B、海水属于混合物,氯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氢气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铁、锰酸钾、水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高锰酸钾、二氧化碳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解答】解:由12HF+3Na2CO3+2Al(OH)3=2A+3CO2+9H2O可知,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18个,反应前氟原子是12个,反应后应该是12个,包含在2A中,反应前钠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包含在2A中,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