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 别 康 桥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新诗的欣赏方法,分析理解是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感悟情感美、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自主学习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1
2、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笔名云中鹤。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成立“新月社”。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徐志摩的诗大都是抒情诗,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徐志摩还致力于创造一种建筑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诗歌语言,
2
他的诗,如《残诗》、《偶然》、《再别康桥》,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媲美,由于较少形式上的束缚,更易表现他奔放不羁的情感,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徐志摩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诗集外,有散文集《落叶》(1926)《自剖》(1928),《巴黎的鳞片》(1927)《秋》(1931),小说集《轮盘》(1930),戏剧《卞昆冈》(1928,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等。
三、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青荇()漫溯( ) 长篙( ) 笙( )箫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初步赏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3)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