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策并用 培养语感
□黄玉琴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强化阅读教学是其首要任务提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语感培养必须是种感官、个性、意志、品格共同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年(卷),期】2011(000)027【总页数】2
【关键词】语感培养 阅读能力 人格个性 思维实践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能力强的,在阅读时能快速、敏锐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能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感能力强的人阅读能力就强,阅读的效率就高。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获得较强的语感,就要注意策略的多元性,因为语感培养必须是多种感官、个性、意志、品格共同参与的语文实践。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语感具有个性,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是“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异样的阿Q形象”。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至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可见,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答案的精确性,更不能唯师、唯书、唯上,要放飞学生的思维,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她不仅极其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极其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学生受认知、思维的影响,在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时,很难与成年读者并轨,如果有同学从人物个性方面去思考,也得予以肯定。《荷塘月色》是大作家的佳作,力透纸背,表达了“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学生很难透彻掌握作者的身世、性情、品格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有的学生只能停留于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这一层面,也未尝不可。概言之,只要不背离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首先要允许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不同的解读,然后再顺势点拨、引导、完善。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必须在阅读中学阅读,写作中学写作,与“游泳中学习游泳”同理。语感的培养靠的是长期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吟咏、体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能在课堂内外主动参与对语言文字的吟咏、体味。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自觉阅读呢?(一)要营造氛围。“孟母三迁”充分说明环境对学习的重大影响,我们要在班级、学校,甚至家庭中营造浓厚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