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企业文化学导论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系统的管理理论,虽然诞生只有二十年多年的历史,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已在其传播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它的产生与兴起,同样也有着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一、日本经济的冲击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的到来,日本经济迅速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灰姑娘”变成一个经济巨人,神话般站立在昔日的“山姆大叔”面前,在汽车业、手表业和电器等产业方面,把美国挤出亚洲市场,并以咄咄逼人之势向美国国内市场渗透。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震动美国朝野上下。1980年,日本的国民总产值占世界第三位。其他工业化国家都因石油危机而遭受通货膨胀的厄运,唯独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仍维持其低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势头未减。以“出口贸易”大国自居的美国,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动摇,美国人被迫思考起来。
二、美国管理理论的反思与调整
美国对自己管理思想的反思与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企业界、经济理论界认识觉醒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美、日管理比较研究和深入学习日本管理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深刻反思的阶段。 三、中国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量
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对企业的冲击,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中国企业对管理文化理论的考虑和思量,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兴奋期(80年代初~1995 年)。 第二个时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冷却期(1996~2001年)。 第三个时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性期(2002~)。 四、跨国公司资本扩张的文化策略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市场开放,使外商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外销产品。从1994年起,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长期项目,建立生产基地,并开始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争取市场份额。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目前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有近400余家。
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策略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跨国兼并重组。 第二步:文化整合。 第三步:本土化。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文化理论是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它是在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行为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改革创新而提出来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泰罗的探索
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企业规模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管理方式。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集古典管理思想之大成,首先在美国诞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 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二)培育第一流的工人 (三)实行标准化工作法 (四)实行计件工资制
(五)分离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 二、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理论,在60年代中叶,又发展为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一般指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动机和人与人、人与组织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科学基本上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的论述,关心员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达到自我实现,有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梅奥便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 (二)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 (三)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nglas McGregor 1906-1964)
行为科学对涉及到的管理中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管理科学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基础,也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行为科学的这些局限,催生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D?雷恩说得好:“管理思想中的时代从来不会在某一年份截然地开始和结束。相反的,存在着旋律的重叠,各种主题在大调、小调的各种调式的变换中演奏出来”。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盘根错节的一片理论的丛林。1961年,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出版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呼吁“采取步骤来清理管理理论的丛林”,摸索穿越“丛林”的路径。
孔茨把它们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过后,又增至11个学派,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四、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它的形成是以下列几部著作的诞生为其标志。这几部著作,被誉为企业文化管理革命的“四重奏”。
第一重奏:《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此书最主要的观点是,提出了后来被广泛运用的、著名的“7S管理模式”,认为这7个方面是导致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重奏:《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几乎与《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同时出版。大内认为,大部分的美国企业都是A型组织。日本的企业属于J型组织。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概念,认为美国公司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兼备了日本企业管理的长处。大内提出,为了建立“Z型组织”,必须建立一种“Z型文化”。
第三重奏:《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的问世。此书的问世,标志企业文化理论的正式诞生,并确立了它的理论体系。该书的作者认为,构成企业文化的理论系统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礼仪和文化网络等五大要素:
第四重奏:《美国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本书的两位作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都是麦金赛管理
咨询公司的顾问。作者对美国四十三家卓越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许多企业也有强有力的文化传统,而且并不亚于日本的企业。他们把这些卓越企业的创新归纳为八项特征,即侧重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坚持本行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
五、当代管理思想: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和六西格玛理论
人们常常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企业文化管理发祥地的日本,为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似乎失去了过去的活力,经济也很快进入了休眠状态?相比之下,美国企业跟随美国经济一起,从8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一)学习型组织的出现
近几年,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学者们,似乎发现了日本企业管理停止不前的原因。 1.缺乏创新是日本企业管理停止不前的原因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吸收了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并将注意力转向注重制造业的质量及效率。然而它的优势没有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先进的软件和通信技术使美国在生产率上拥有绝对优势,日本没有跟上创新步伐,于是陷于了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②”。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也认为:“日本的失败更多同它的管理和组织方式有关。③”。
是什么使日本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失去了“年轻和灵活”,“没有跟上创新步伐”呢?从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又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西方管理理论从传统的泰勒体制,经过行为管理理论,一直到威廉大内提出的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Z型组织,都是在寻求建立一个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显然,企业文化并没有终结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论也需要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文化的组织模式更加增强应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2.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创造
日本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滞留于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而美国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则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为组织企业文化输入创新的活力。正如彼得?圣吉所说,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如果用两个字回答,就是“创造”,如果用四个字回答就是“持续创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蝴蝶效应
企业文化也印证了这样的“蝴蝶效应”,如果我们模糊了企业文化的认识,就必然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理解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企业危机的发生,这就是企业文化为什么要明晰起来的重要意义。
美国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在研究了美国实业界22个行业中的几十家大公司后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关键管理要素,如消费者、股东、员工和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等,重视这些企业文化要素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不重视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中,前者的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仅达166%;企业发展后,员工增加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价格上涨901%,而后者为74%;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①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