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1.长度的单位:米(m),其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2.时间的单位:秒(s),其他还有:分(min)、小时(h)。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 3.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
(1)概念: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何研究物体运动情况: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通常研究问题时,往往选择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速度:用字母v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①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②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s(3)公式:v = 。
t
(4)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测量方法:物体运动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温度:
(1)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单位:℃。
(3)温度的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正确使用方法:
a.首先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1)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是常见的晶体; (2)蜡、沥青、松香、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 3.熔化: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叫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
不同点 固体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温度是否升高 吸热 吸热 保持不变 升高 有无熔点 有 无 (4)冰的熔点:0℃。 4.凝固:
(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晶体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
不同点 熔液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温度是否降低 放热 放热 保持不变 降低 有无凝固点 有 无 (3)水的凝固点:0℃。
5.对同一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沸腾:
①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沸点。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④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 (3)蒸发:
①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要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要减慢蒸发,应采取相反措施。
③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异同点 不同发生地点 温度条件 蒸发 液体表面 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 平和 沸腾 液体表面和内部 只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发生 剧烈 汽化现象、吸热过程 点 剧烈程度 相同点 6.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7.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 8.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9.雾、露、霜的成因:
(1)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第四章 光现象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5.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
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6.平面镜成像特点: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7.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8.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五章 透镜
1.凸透镜、凹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